有一句諺語:「客人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
對待客人,要好酒好菜,還保持熱情。傳統的思維,就是這樣的。
但是現在呢?多少人,聽說家裡來客了,如臨大敵,心情馬上陰暗下來,甚至委婉地拒絕。
除了兄弟姐妹、父母之外,其他的親戚朋友,都在心眼裡,視為「豺狼」,只是礙於面子,不會拿出獵槍。
作為70後的一批人,走過了半生,見證了「家不待客」的形成和發展趨勢。
01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家待客是常事。
我出生在湘南的一個山溝溝里,家在半山腰。
去任何一個地方,都沒有車,靠走著去。
每到過年過節,父親會帶著我和哥哥姐姐,去隔壁鄉拜訪爺爺奶奶。
說是隔壁村,其實有三十多里路,要翻過兩座大山。
一路走走停停,耗費三個多小時。
到爺爺奶奶家,是一定要住一晚的。畢竟山高路遠,大家也走累了,要馬上折回,不容易。
爺爺奶奶準備了很多好吃的,還準備了床鋪。
有時候客人多了,大家就「打地鋪」——用乾淨的稻草,鋪在地板上,上面放席子被子。
打個地鋪,一間小小的土磚屋裡,可以睡下五六個人。
當然,我家也會待客。尤其是過年,來了親戚,父母很開心,孩子們更加開心。年幼的老表們,到田埂上嬉鬧,在門口放鞭炮。
夜裡,孩子們睡在一起,嘰嘰喳喳地說話,沒完沒了。
平時,在嘗新米、做糍粑、做豆腐、釀酒的過程中,也會請周圍要好的村民一起吃飯。客人多了,就意味著家庭興旺。
最常見的,就是吃飯時間,有人端起碗,到村裡走一圈,誰家都可以添菜。這客人,是毫不客氣。
那時候,城裡人也常常待客,主要是一些鄉下來的親戚朋友。
我的一個表姑,在教育部門上班。
她家的房子,也就八十平米左右。
農村的親戚來了,就擠在一起。表姑也請大家在家吃飯。
雖然街上有旅館,但是誰也捨不得去住。一個晚上,就要六七塊錢。在當年,是可以買兩隻雞的。
本著節約、熱情、淳樸、分享喜悅等需求,在家待客,就是很常見了。
為了待客,很多家庭,也是「早有準備」的,給足客人面子。
比方說,臘肉臘魚、雞蛋等好吃的菜,留起來,客人來就一起吃。曬一曬不常用的被褥,然後用薄膜包起來。客人睡這樣的被褥,是和陽光在一起的滋味。
還比方說,家裡特意準備多一些碗筷。過年過節之前,對家用碗筷進行清洗。
大家還相信,在家不待客,出門方知少主人。
02
到了這幾年,大家默契地認同了「家不待客」。
從大環境來說,70後是見證了農村人大量進城,外出打工的過程。
也看到了一大批農村人,到城裡買房定居。
並且我們的子孫,大部分出生在城裡。
我們住的地方,不是村裡,而是小區。房子不是單獨的一棟,是一套一套。
車子也買起來了,路也好走了,去任何地方,一腳油門的事情。
環境變了,人也變了,人情味也變了。
待客的方式,正在悄悄改變。
客人多幾個,城裡的房子里,就住不下。大家也很識趣,吃完飯就回各自的家。
反正都在城裡,幾分鐘就各自散去,各回各家。
如果是條件好一點的人,會請大家去餐廳吃飯。家裡做飯,也確實是太麻煩了。一個小灶台,不夠用。
對於那些關係不很好的客人,直接拒絕進門,還是在外頭吃一頓,有話直說。
待客的心情,正在慢慢平淡。
「你不麻煩我,我不麻煩你」,得到很多人的認可。誰的工作都忙,誰都想在家清靜。
對於那些上夜班的人來說,在家待客,真的很困難。被打擾,都會影響自己賺錢,休息。
客人多了,家裡被翻得亂七八糟,看著都難受。
家,從農村的院落,變成了套間,也變成了一個很小是私人空間。
待客的目標,正在逐步清晰。
哪有什麼朋友?不過是利益之交。
哪有什麼好親戚?不過是趨炎附勢。
一部分客人,不是愛你,才來看你,而是要找你辦事。他們利用「登門檻效應」,讓你做點什麼,給他帶來利益。
你是通透的,一旦有了利益交換,這就要是均衡一下,自己賺到了嗎?還是對方給了一個圈套。
精緻的利益之下,人與人的感情是很淡泊的。
甚至我們會問:「客人,你為什麼要來?」提問可以很委婉,但是懂的人都懂。
還有一種擔憂:不速之客來了,不一定是好事,可能是找到你的家,知道你回家的路,半路就害你。對於孩子來說,這一點是特別重要的。
人與人都互相防備,又不想被打擾,那麼家裡待客,就不必要了。能夠在飯店小聚,都已經很熱情了。
03
《思考與回憶》中,有一個小故事。
把一百隻黑螞蟻、一百隻紅螞蟻,放到一個罐子里。
一開始,相安無事。
有人用力搖動罐子,兩種螞蟻就互相碰撞到了。
黑螞蟻把紅螞蟻當成敵人,紅螞蟻馬上反駁。兩方就廝打起來。
人也是一樣,不是一家人,就別進一家門;非要進一家門,誰都不好過。
關起門來過日子,自家好不好,都不要外人知道。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