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老人去世後,很多家庭選擇悄悄落葬

《周禮》規定:「眾生必死,死必歸土。」

古代,為老人舉辦隆重的葬禮,是孝道。

尤其是一些諸侯、貴族,落葬的時候,還會安排大量的陪葬品,墳墓也是很奢華的。

一些平民,就是借錢,也要把葬禮辦妥。因此衍生了「賣身葬父」之類的故事。

一晃就過了很多年,我們再去看落葬的習俗,已經發生了巨變。

從風風光光辦葬禮,到悄無聲息落葬,大家似乎是達成了共識。

01

二三十年前,老人落葬是村裡的大事。

作為70後,我小時候是看過很多次葬禮的。

一個老人過世時,兒女們,花三天時間,去請親戚,抬棺材的村民等。

小村裡的女人們,都聚集在一起,幫忙做飯,準備客人居住的地方。

好幾戶人家,主動把多餘的房間騰出來,準備好被子;把碗筷都拿出來;還反反覆復詢問,凳子桌子夠了嗎?真的把落葬的事情,當成自家的大事。

親友都聚攏了,村裡的先生,就上門看墳地,確定良辰吉日。也多番徵求親友的建議,尤其是長輩的建議。

先生還會寫對聯。先是白色的對聯,落葬後就更換成紅色的對聯。

村裡有專門的鑼鼓班子,湊一起,敲敲打打;也有抬棺材的專用工具。

特別是一些大村落,還修建了祠堂,專門有一間房,存放落葬的工具,還安排了人管理。一般是村民小組長就是管理員。

親戚朋友來了,送被褥、輓聯布等,把靈堂堆滿。

到了正式落葬的那一天,幾乎是全村人出動,給老人送行。送行的隊伍,可以達到四五百米長。

大家沿著山路走,一直到山腰。按照風俗,女人們,在半路上,就陸續往回走,男人們繼續走,到墓地。

落葬之後,所有的親友,村民都大聚一次,吃喝是免不了的。

一次葬禮,吃掉兩頭豬,這是很常見的事情。

雖然不會安排很多的陪葬品,但是給老人穿壽衣;棺材裡還有很多的木炭,用來驅除異味;所有送葬的大人,都要一塊白布,孩子們是紅布;修大的墳墓,這是不可避免的。

整個落葬的流程,做完了,開銷上萬。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萬元可以買一套房。這開銷多大?想起來就難。

不知為什麼,大家就以花錢多為驕傲,哪怕是借錢安排落葬。似乎花錢多了,孝道就多了,花少了,就是寒酸,被人指指點點。

02

現如今,「悄悄落葬」成為了一種大趨勢。

這幾年,村裡的落葬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最近一次,我到老家走了一圈,也和一些村民交流。發現有好幾個老人過世,都沒有告訴村裡人。

也有一部分老人,隨著兒女到城裡,都沒有土葬,而是火葬了。也沒有讓村裡人去火葬場送行。

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變化,主要是做葬禮的簡化。

第一,家家戶戶都富有了,能夠獨自承擔起葬禮的開銷。就不喊村裡人幫忙,也避免了多餘的禮尚往來。

第二,外出的人多了,能夠在老家留住的,也就是一些老弱病殘,喊他們幫忙也不現實。如果是外出的人,你要他回來送葬,他們也不一定會來。奔襲千里,就為了葬禮,顯得成本太高。

第三,親戚之間,更喜歡談利益,而不是談感情。「趨炎附勢」的情況,越來越明顯。人一旦把親戚看透了,也就少了交往。落葬的時候,一些遠房親戚,老表以下的親戚,都懶得通知。

另外,外出定居的親戚多了,來老家一次,也是很麻煩的。大家心知肚明,就免得打擾。

真的有人,在老人過世之後,就是發個朋友圈,然後親戚朋友來不來,隨意。

第四,這大辦酒席,確實是鋪張浪費。大家都知道,雖然生活富裕了,但是這幾年不好賺錢了。守住口袋裡的錢,確實很有必要。一次酒席,動不動就過萬,這是一個人半年的剩餘。

第五,移風易俗也有了一定的成效。大家都接納了火葬,也少了抬棺材的大麻煩。尤其是外出定居的老人,在陌生的城市,舉目無親,還不如火葬,兒女也輕鬆。

當村裡有幾戶,採用了最簡單的落葬方式。其他的村民,就會仿效,而不覺得難為情。

至於以後,我們可以猜想到,落葬的方式,會更加簡單。關鍵是大家打心眼裡接納了簡單的方式,反過來對那些複雜的方式,是嗤之以鼻的。

俗話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葬禮文化,也在新時代的浪潮下,反覆衝擊,反覆改變。

有時候我們要這樣想,安排落葬,主要是九零後,零零後,他們是沒有在農村常住的,也接納了新思想,敢於改變。那麼他們就成為了簡單葬禮的引領者。

如果從單個家庭來看,葬禮少花錢,就是好事。子孫沒有經濟壓力,老人也在活著的時候,思維通透了,得到子女的更多照顧。

03

有些習俗,從科學、經濟的角度看,就是「陳穀子,爛芝麻」,捨去了,就對了。

如果你有一天,發現一些親友,走走就散了,不要追問「為什麼」。還是不去打擾,尊重他們的選擇。

曾經熟悉的聯繫方式,也不去撥通了,也許你聽到的是一個陌生的聲音:號碼,更換了主人。

生活是一個萬花筒,要喜歡滿山的喜氣的桃花,也要青睞山溝里孤獨的蘭花。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