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涉在萬里茶道上的駱駝

跋涉在萬里茶道上的駱駝

作者/孫樹恆

萬里茶道,從1689年中國與俄羅斯簽訂《尼布楚條約》開始,到1924年結束。這一時期,茶道以茶葉貿易為主,連接了歐亞大陸,成為重要的國際商貿古道。茶道南起中國福建武夷山,途經多個省份,穿越蒙古國,最終抵達俄羅斯聖彼得堡,甚至傳入中亞和歐洲其他國家,全長13000餘公里。在這條歷史悠久的貿易通道上,駱駝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在萬里茶道上,駱駝是主要的運輸工具。

《茶葉之路》的作者、萬里茶道協作體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委委員、內蒙古茶葉之路研究會會長,著名作家鄧九剛認為萬里茶道是一條南北雙向流動的文化交流之路,它不僅見證了歷史的變遷,也承載了人們的希望與夢想。鄧九剛強調,萬里茶道在過去的300多年裡對亞洲大陸政治版圖的形成起到了促進和見證的作用。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駱駝家族的祖先體型較小,只有一米高,生活在北美洲的亞利桑那沙漠地區。它們是在始新世晚期出現的,距今已有約3500萬年的歷史。這些早期的駱駝類動物體型接近原始獸類,但已經具備了駱駝的一些特徵,如寬厚的肉質足墊和特殊的蹄趾結構。隨著時間的推移,駱駝家族逐漸演化出了更大的體型和更適應沙漠環境的生理特徵,包括能夠長時間不飲水和儲存脂肪的能力。在進化過程中,駱駝家族還分化出了單峰駱駝和雙峰駱駝兩個亞種。

在百科裡解釋說,駱駝屬有單峰駝和雙峰駝兩個主要物種,具體來說,單峰駝主要分布於中東和北非地區,它們只有一個駝峰,並且現在主要為家畜,野生的單峰駝已經滅絕,但在某些地區,如澳大利亞,有被野化的單峰駝種群存在。雙峰駝則有兩個駝峰,分布於亞洲中部地區,包括家養的雙峰駝和野生的雙峰駝(也被稱為野駱駝)。野駱駝的數量非常稀少,是駱駝屬中唯一倖存的野生雙峰駝種。駱駝的平均壽命是30-40年左右。它們特別耐飢耐渴,可以在沒有水的條件下生存三周,沒有食物可生存一個月之久。這是因為駱駝有著獨特的生理結構,比如駝峰中儲存的脂肪可以轉化為水分,可以在極端環境下生存。

雙峰駱駝,是一種適應極端沙漠和寒冷環境的駱駝。它們具有許多獨特的生理和行為特性,使其能夠在極端條件下生存和繁衍,展現了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能力。因此萬里茶道上的駱駝,都是雙峰駝。通常具備一系列顯著的特點。 一是它們的體型健壯,擁有厚實的肌肉和骨骼,這有助於支撐重物並在崎嶇不平的地形中穩定行走。這種健壯的體型也意味著它們能夠儲存足夠的能量,以應對長時間的運輸任務。 二是駱駝具有出色的耐力和適應性。它們能夠在極端的氣候條件下生存和工作,無論是炎熱的沙漠還是寒冷的草原,都能保持穩定的行進速度。駱駝還能夠在缺乏水源和食物的情況下長時間行走,這使其成為萬里茶道上不可或缺的運輸工具。三是駱駝還具備優秀的負重能力。它們的背部和肩部結構特別適應於承載重物,而且能夠在行走時保持平衡,減少因負載不均而造成的損傷。 四是駱駝還表現出高度的忠誠和順從性。它們通常與主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聯繫,願意聽從主人的指揮和安排。這種特性使得駱駝在長途運輸中能夠保持穩定的心態和行為,提高運輸效率。 總的來說,萬里茶道上的駱駝以其健壯的體型、出色的耐力和適應性、優秀的負重能力以及高度的忠誠和順從性等特點,成為這一歷史貿易路線上的重要角色。

歸化城被稱為「萬駝之城」,這一稱號體現了其在萬里茶道的重要地位。歸化城位於清朝版圖的中心位置,是通商要道,是商業重鎮,駝運業是當時歸化城貿易經濟的主動脈。建城之始便南通漢口,北達俄羅斯,西連天山南北,東接張家口和北京,是名副其實的交通樞紐。萬里茶道上,茶葉北運至歸化城,再往北,所有貨物改用駱駝運輸。駝夫拉駱駝走前營烏里雅蘇台,後營是科布多,走庫倫,烏里雅蘇台距離歸化城六千五百多華里,科布多六千八百多華里,庫倫最近,一千五百多華里。

隨著大盛魁、天義德和元盛德這些商號的發展興旺過程中,相應的產業鏈「駝庄」應運而生,在歸化城又衍生出了大大小小的駱駝養殖戶,主要是阿拉善駱駝、四子王駱駝、巴彥淖爾駱駝以及蒙古駱駝都是雙峰駝。是適應各自環境的優秀駱駝品種。 一般來說,阿拉善雙峰駱駝是體型高大、體質結實的駱駝品種,其馱載能力較強,一般馱重可達150~200公斤,甚至可以達到175公斤。而四子王駱駝體型適中,也適合進行馱運。巴彥淖爾地區的駱駝,特別是烏拉特後旗的戈壁紅駝,雖然以其紫紅色外觀和可愛形象著稱,但其承載能力也不容小覷。至於蒙古駱駝,作為廣泛分布在蒙古地區的駱駝品種,它們也適應了極端的環境條件,並有著相當的承載能力。據《大盛魁聞見錄》口述資料描述,民國初年,歸化城的養駝戶還有五百餘家,這些養駝戶散布在周邊的麻花板村、廠漢板村、壩口子村、府興營村、五路村等村落,高峰時歸化城駱駝最多時達二十萬峰以上。連康熙皇帝也曾在此留有「森森萬騎歷駝城,沙塞風清磧路平」的詩句。僅僅大盛魁商號,作為最負盛名的旅蒙商號之一,有兩萬頭龐大的駱駝隊伍。

因歸化城被稱為"駝城",所以壩口子村被稱為"駝村"。《萬里駝道第一村 壩口子》敘述,從清朝中後期(1760年前後)到中華民國後期,壩口子村20多戶駝戶飼養著300~500峰用作駝運的駱駝,有的駝戶的駱駝飼養數超過100峰,少者也有5~10峰。這些駝戶常年拉駱駝走後山,跑前後營,跑大庫倫,跑新疆古城子(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奇台縣),駝運成為當時的熱門產業。

走進駝村,古老的記憶在駝夫的講述中慢慢復活,我們似乎看到了這些老駝夫拉著駱駝行走的身影。他們與野狼搏鬥、與土匪對峙、與乾渴抗衡,有的走過漫漫艱驗之路存活下來,有的卻永遠地倒在了旅途中。

春夏季節是駱駝的休整放牧期,這一時期駱駝會脫毛,駝毛可以賣錢,並且也是它們休養生息、恢復體力的日子。夏秋之交,膘肥體壯的駱駝會陸續趕回來準備使用,但在使用前需要進行訓練,以確保它們能很快地進入使役狀態。民間有這樣的說法:「牛非草長不行,駝非毛長不走。」

《綏遠通志稿》:「普通以十九駝為一練,二百駝為一房……房子者蒙古包也」。也有方家稱「每十四隻駱駝為一串,由一個駝夫牽引,每十四串為一百九十六隻駝,再加三個領房子押貨人的三隻駝,和一個引路尋水人的一匹馬,就湊足二百駝馬之數。」二百駝馬即「一頂房子」。如此規模的商隊,其宿營守夜、御匪防盜也是大事,如果用人的話,困難很多,聰明的商戶就想到了狗。大盛魁就飼養了七八百隻狗,專為商隊保安護航。

在萬里茶道上,駱駝不僅喜歡吃食鹽,據說這是它們力氣超大的源泉之一。而且,駱駝的神奇之處還在於它們的飲食結構,以及為了適應沙漠環境而衍生出來的特質。它們能夠食用多種植物,如蓯蓉、鎖陽、胡楊、沙棘、梭梭、紅柳、甘草、錦雞兒等,這些都是它們能在沙漠環境中存活的關鍵。通常情況下,駱駝每天會趕路六十到八十里。然而,具體的行走距離還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如天氣條件、駱駝的體力狀況以及路況等。到烏里雅蘇台三個月,到科布多100天左右,庫倫最近一個多月。

五百多家商號在大庫倫、恰克圖、烏里雅蘇台、科布多等地蓋起了寬敞的店鋪、貨棧和住房,二十多萬商人躋身於國際商貿舞台。這是令世人矚目的商業成就,而支撐這一巨大商業成就的是漫漫駝道上一步一步艱難行走的駝夫和駱駝。可以駝道台站串話為證;

(從歸化城經武川、百靈廟、二連到庫倫)

第一站 壩口子村

聚集駝貨要補充

二一天上了蜈蚣壩

牌樓館、馬家店

三天走到武川縣

出武川 到禿亥

召河石寶把路跑

三十里就有一台站

武川百靈四百里

一個月走到沒問題

出百靈 向北走

駝隊走進後草地

碰狼群 遇土匪

甘蕪湖 鹽鹼水

迷失方向出不去

從百靈到二連

三十天走了四百里

出了二連到外蒙

庫倫就是終點站

全程約有二千里

三十九個台站有供給

半年到達目的地

駝隊休整貨交易

搞駝隊 不容易

各個台站要牢記

駱駝在萬里茶道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們的存在和貢獻使得萬里茶道成為了一條充滿傳奇色彩的貿易通道。共同見證了古代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輝煌歷史。

駱駝確實是一種在我國北疆和西北地區非常重要且深受人們尊敬的家畜。被稱為「塞外奇畜」和「義畜」,這些美稱都體現了人們對駱駝的高度評價和深厚情感。而「沙漠之舟」的讚譽則更是凸顯了駱駝在沙漠等惡劣環境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蒙古族對駱駝的讚美更是充滿了宗教和文化的色彩,將其視為「蒼天的神羔,生命的恩澤」。駱駝還被人們視作吉祥和深情的象徵。代表著堅韌、耐力和忠誠,這些品質使得駱駝在人們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一種深厚且多元的文化遺產,它融合了歷史、民族、宗教以及地理環境等多個方面的元素。 駱駝作為萬里茶道上的主要運輸工具,連接了東西方貿易的橋樑。這些長途跋涉的駱駝,不僅是物質的運輸者,更是文化的傳播者,它們促進了沿線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與融合。駱駝在極端的氣候條件下,駱駝以其獨特的生理結構和生存能力,成為了人們征服自然的得力助手。人們通過飼養、馴化駱駝,學會了如何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和繁衍,這種對自然的敬畏和適應精神也滲透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在一些地區,駱駝被視為神聖的動物,人們會舉行各種儀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駱駝也成為了一些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如歌舞、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中經常出現駱駝的形象。萬里茶道上的駱駝文化是一種獨特而豐富的文化現象,它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寶。

保護駱駝文化遺產,不僅可以保護這些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還能促進旅遊資源的發展,讓更多人了解和欣賞駱駝的獨特魅力。萬里茶道的駱駝,它不僅是一種旅遊資源,更是一種文化責任。在保護和管理好當地的自然環境和文化遺產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積極推動駱駝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可以加強對駱駝生態和文化的研究和保護,挖掘和發掘萬里茶道的價值和意義。同時,加強對駱駝文化的宣傳和推廣,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駱駝文化,提高公眾的保護意識。

在保護駱駝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關注動物福利,確保駱駝在受到保護的同時,也享有良好的生活條件。

總之,保護駱駝文化遺產是一個多方面的任務,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從多個角度入手,確保駱駝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著名作家鄧九剛是一個智慧,有遠見卓識的老人,有一雙目睹著歷史的眼睛。他也表示復活萬里茶道成為中國、蒙古國、俄羅斯乃至於西亞歐洲諸國共同關注,加強合作,把內蒙古建設成向北開放的橋頭堡,是共同期盼的一件大事情。

(作者檔案:孫樹恆,筆名恆心永在,內蒙古奈曼旗人。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內蒙古詩詞學會會員,西部散文家協會會員,內蒙古通俗文藝研究會副秘書長,內蒙古詩書畫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兼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