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若靜,福祿將至」:在這4個方面,盡量心如止水

心若靜,福澤至;心不靜,禍患生。

內心平靜,就跟溪水一樣,既不會躁動,也不會焦慮,更不會失去理性,所以心靜之人都能夠生活安穩,長長久久。

內心不靜,就跟火焰一樣,躁動無常,戾氣嚴重,動不動就失去理性,以至於躁動之人都活得痛苦,各種不幸接踵而來。

為什麼古往今來的賢人名士,都強調靜,而不強調動呢?因為動是人之本性,根本不用強調。而靜,恰恰是反人性的,但也是最重要的。

只有動,而沒有靜,等於開著一輛沒有剎車裝置的故障車,遲早闖出大禍。唯有動靜結合,相互平衡,人生這輛列車才會行穩致遠。

人心若靜,福祿將至。對於這4個方面,盡量做到心如止水。

一、遇到暫時無法解決的難題,盡量靜心應對。

有人提出過一個觀點:心躁,好事變壞事;心靜,天下無難事。

暫時失業了,就各種躁動、抱怨,搞得自己就跟怨婦一樣,情緒化特別嚴重,不僅影響了自己的日常生活,還影響了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暫時遭遇了生活的危機,就各種怨天尤人,推卸責任,根本不想辦法解決問題。如此下去,這危機不會越來越小,只會越來越大。

說實話,過分躁動,百害而無一利,於人於己都不是好事。事已發生,木已成舟,我們再內心躁動,除了折磨自己,又能有什麼意義?沒有意義。

所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保持一顆靜心,按照自己的節奏、步伐走下去,始終會找到出路。

就跟闖迷宮是一樣的,你越是心急,越是走不出去。放寬心,別執著,反而就能走出迷宮,擺脫困境了。

二、遇到再怎麼討厭的人與事,不要情緒化。

人在江湖,我們會遇到喜歡的人與事,也會遇到討厭的人與事。對於前者,我們會欣喜若狂;對於後者,我們會憎恨得咬牙切齒。

這,就是極端的行為。試想,這一刻欣喜若狂,下一刻就咬牙切齒,心態如此起伏不定,不就容易大喜大悲,心態崩潰了嗎?

普通人,都犯了這個毛病。對喜歡的人恨不得掏心掏肺,對討厭的人恨不得斬草除根。如此下去,別說沒有好人緣了,也許只會到處樹敵。

不論是對於喜歡的人,還是對於討厭的人,盡量避免情緒化,而應該拿捏好一個度。沒必要欣喜若狂,掏心掏肺,也沒必要咬牙切齒,仇視對方。

一般來說,做到「三七分」就行了。三分的禮貌,用來對待別人。七分的防備之心,用來保護自己,相信我們的處境、人緣,都會逐漸變好。

要想做到「三七分」,首先就需要靜下心來,衡量如何拿捏好一個度。

三、越是生活節奏極快,越要懂得慢下來。

現代人,受到內卷的影響,被現實牽著鼻子走,活成了一直旋轉的陀螺模樣,別說停下來了,也許連休息一會都做不到。

人,始終是有血有肉,知道疲累的生物,而不是鋼鐵之軀的機器人。倘若不停下來,早晚有一天會吃大虧。

正如曾仕強教授所言,現在的人求快,一天就做三天的事,明明可以活90歲的,現在不就只能活30歲了嗎?

我們都是普通人,註定跟不上生活的節奏。因為讓生活節奏加速的,都是精英。如果普通人能跟得上精英的步伐,早就成為精英了,就是因為跟不上,才是普通人。

既然跟不上,那就不要勉強自己,也不要灌雞湯讓自己的心靈麻木。我們應該想想,自己需要做什麼,適合做什麼,而不是跟著別人做什麼。

外部的生活如何,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我們所能做到的,僅僅是靜下心來,感知生活的靜美,以自己的節奏,穩穩噹噹地過好這一生。

四、對於成敗得失,沒必要過分計較。

談其他,人們可能都沒啥感覺。一談到成敗、得失,人們就起勁了,也有點情緒了。

在無數人看來,人生只能贏,而不能輸,人生只能得到,而不能失去。

這樣的想法,其實是可笑的。誰能保證自己一直贏呢,誰能保證自己永遠得到,而不會失去呢?除了騙子,正常人都不可能保證。

人,一旦成功了,就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人,一旦失敗了,就容易過分糾結,要死要活,感慨人生無意義,人間不值得。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只能接受成功,而無法接受失敗,那如何過日子呢?

成也好,敗也罷,都不過是人生的經歷。人活一世,成敗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以一顆平靜、淡然、知足、安好的內心,去享受當下的時光。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