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坐姿總不對,原因你可能想不到,但需警惕這些問題

文|凝媽悟語

「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發現他總是坐不好,一會兒側著身子、一會兒扭動著身體、一會兒又駝著背趴著。托著他的下巴,讓他抬起頭,他乾脆把頭埋在桌子上了,故意對著干。

這坐姿不知道糾正了多少次,就是堅持不了幾分鐘,身體好像上了發條一樣,無法自控。」

一次家長會後,有家長給我訴苦。

其實,很多家長也有這個苦惱,記錄下孩子寫作業時的千姿百態。有的孩子甚至不坐椅子,而是像武林高手一樣,把腳搭在椅背上,或者側身靠在桌子上,好像屁股上長了刺坐不住。

家長使盡渾身解數,軟硬兼施,也沒有什麼好的改觀,真是讓人心累。

家長們之所以關注孩子的坐姿,是特別害怕這些問題

央視新聞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孩子坐姿總不對,家長要警惕這件事》,提到河北衡水一個13歲的女孩因為脊柱側彎被送到醫院,醫生診斷後發現,是長期不良坐姿造成的。

這種情況不是個例,我國中小學生已經有超過500萬人出現了該類問題,並且以每年30萬左右的速度增長。

脊柱問題表現為駝背、脊柱側彎、雙肩不平等等,除了結構性脊柱問題外,非結構性脊柱問題之所以會發生,長期姿勢不當等不良習慣是重要因素。

比如歪著頭寫作業、趴著看書等,脊柱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保護,背部肌肉疲勞受損,加上孩子處於脊柱生長發育高峰期,就很容易導致脊柱不同程度的變形。

即使成人,長期不良坐姿也會導致不適感,何況是正在發育的孩子呢!

多年前,我新換了一個辦公室,為了節省桌面空間,把電腦放在了側面,但是椅子沒有輪子,我又懶得搬動椅子,總是習慣性側著身子用電腦,結果左側肌肉拉傷,很多年過去了,現在也沒有恢復,那種撓不透的不適感讓人心力交瘁。

除了脊柱問題外,還有視力問題。

《中國兒童健康成長白皮書》中提到:所有家長都擔心孩子的視力問題,中小學生家長相對於幼兒園家長,更關注孩子的脊柱問題。

我國青少年兒童的近視問題已經出現了低齡化現象,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

2020年全國青少年兒童總近視率為52.7%,其中6歲兒童近視率為14.3%,小學生為35.6%,初中生為71.1%,高中生為80.5%。

如果孩子習慣性趴在桌子上看書、寫字,近距離用眼的時間變長,眼軸長度增加,「遠視儲備」過早消耗,就很可能影響視力。當然,近視的原因還有很多,但坐姿是重要因素之一。

脊柱、視力關係到孩子的成長和未來,難怪家長會擔心孩子的坐姿。

孩子坐姿總不對,原因你想不到

孩子坐姿總不對,糾正困難,也不要因為害怕孩子出現問題而責怪孩子,因為孩子也有難言的苦衷。

第一個原因是,可能已經形成了錯誤的肌肉記憶!

如果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已經養成了錯誤的坐姿習慣,不斷重複錯誤的坐姿,怎麼舒服怎麼來,身體各部位已經形成了深刻的記憶,想糾正,想把不良習慣從記憶中抹去,就是很困難的事情。只能不斷強化正確姿勢、進行大量重複,改變記憶狀態才能慢慢改觀。

第二個原因就是天性使然。

瑞士心理學家菲比恩·葛浩姆德和斯蒂芬妮·里茲勒曾在著作中提到這一觀點。

在久遠的過去,人們多從事體力勞動,有強烈的活動慾望,多動的基因得以流傳下來。但是現在的學習方式缺乏實踐,腦力勞動越來越多,運動的時間越來越少,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時間越來越長,生活環境的五彩斑斕讓人分心的可能越來越大,睡眠時間越來越短,多方面的原因都在壓制孩子好動的天性。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久坐本身就是反人性的,孩子多動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只能通過自己的方式釋放天性,表現在了坐姿不正確、坐不住上面。

所以,孩子總是坐不對,也不是孩子故意為之,不必總是為孩子的坐姿而耿耿於懷。

更新觀念,改善孩子的坐姿

如果孩子剛開始坐在書桌前學習,就手把手教會孩子正確的姿勢,防止形成錯誤的肌肉記憶。

如果孩子已經形成了錯誤的坐姿,要採用一些策略,讓孩子明白標準坐姿的重要性,並讓他能在某個時間段內保持正確坐姿,防止出現脊柱和視力問題。

比如示範正確坐姿、用兒歌引起興趣、藉助矯姿工具等等,詳細做法請看文章《孩子坐姿總不對,家長焦慮!德國醫生說出真相,現在知道還不晚》。

同時,我們要更新觀念!

因為孩子的本性和能力決定了不能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對兒童行為頗有研究的德國醫生提出了「動態坐姿」的觀念,再好的姿勢也不需要一直保持,要允許孩子有不同的坐姿,反倒可以減輕脊柱壓力。孩子能安靜坐好的時間非常有限,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步延長。

只要孩子不是長期保持某個不良姿勢,就是沒問題的。

寫在最後:孩子坐姿總不對,原因你可能想不到,但需警惕兩個問題!長期的不良坐姿,會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但是我們也要尊重孩子的天性,接受「動態坐姿」的觀念,不必強求孩子一直保持某個姿勢,孩子身體的壓力反而減小,警惕的問題就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我是@凝媽悟語

兩男孩媽媽,10多年育兒經驗

陪孩子閱讀、英語啟蒙、科學啟蒙

分享育兒感悟、落地育兒乾貨

歡迎關注,育兒路上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