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靜如水的人,最容易成大事

古人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流水,不爭不搶,還滋養萬物,最終匯聚成海,有了磅礴的氣勢。

做人,謙卑為懷,看似往下走,其實是主動低頭,笑著趕路。

因而,那些能成大事的人,有了水一樣的品格。

01

心高氣傲,有形無形。

一塊石頭,有形狀,但是隨時一丟,就會碎裂,就失去了原有的形狀了。

最可悲的是,有的人,如石頭一樣強硬,認為自己很了不起,結果以硬碰硬,可能導致粉身碎骨。

俗話說:「衝動是魔鬼。」

能硬拼的人,往往是衝動之下的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或者處於高高在上的姿態,藐視別人。

《警世通言》中,有一個關於蘇東坡和王安石的故事。

蘇東坡一舉成名天下,常常顯擺自己的才學。

有一天,他去拜訪王安石,恰巧王安石不在家。書桌上,留下一首沒有寫完的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東坡心想,秋菊要掉落了,不會飛起來呀。看來,王安石老糊塗了。

他信手接龍:「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寫好了,他洋洋得意地出門,騎馬離開。

過了不久,蘇東坡被貶黃州,和地方官一起賞秋菊,看到花瓣飛舞的樣子,他驚呆了。

原來,菊花有千萬種,總有那麼一種,屬於另類。

蘇東坡低頭,說:「吾輩切記,不可輕易說人笑人, 正所謂經一失長一智耳。」

事實上,蘇東坡因為狂傲,被貶多次。

在惠州的時候,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被朝廷知道後,把他派往了更加偏遠的海南。

一個文人,越想突出自己的文采,卻「聰明反被聰明誤」,反而處處受制於人,終於看到了自己的無知。

詩曰:「強中更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誇。」

人生變得強悍的時候,恰好是最軟弱的時候。隨時都可能被人打壓,做事也是「一根筋」,非得如此這樣。

和外人交往的時候,我們想要打造自己的人設,展示出某種好看的姿態,但是卻出現了「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樣子。

和單位上的人打交道,我們想要儘快走上高位,結果出現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的問題,反而不如那些慢慢走路的人。

更可怕的是,在火急火燎之中,把工作搞砸了,獎勵沒有得到,還挨批評了。人生往後退。

在聚會的時候,我們展示自己的酒量,但是「雙拳不敵四手」,喝醉的人,總是自己。

刻意追求的事情,形狀是固定的,也很容易被打破,然後導致事情失敗。

02

心靜如水,無形有形。

水是柔軟的,還透明、無色、無聲。

可是水的形狀,是千變萬化的,令人折服。

杯子里,水的杯子的樣子;在河流,水是完完全全的;在湖泊,水的深邃的......在生活里,水能夠變成一碗湯,一杯酒。

水的價值,是無窮的。

養活了無數的魚、珊瑚,還清洗了城市、承載了輪船等。就是水被弄髒了,也能在慢慢流淌的過程中,恢復乾淨。

心靜如水的人,看起來沒有固定的形態,但是「無欲則剛」。

宋真宗的時候,有一個叫向敏中的官員,被提拔為右僕射。

人逢喜事精神爽,總得請人喝幾杯。

大家都認為,向敏中應該會擺幾桌,請好友和上司一起吃飯。

宋真宗派大臣李宗諤去打聽情況,要是有酒喝,就一起去湊熱鬧。

李宗諤跑到向敏中家門口,發現掛著「閉門謝客」的牌子。

李宗諤問:「大家都為你歡欣鼓舞,朝廷也為你慶賀。」

向敏中點點頭,示意了一下,並沒有回答。

李宗諤見狀,回復宋真宗:「一切都是和原來一樣,府邸是很安靜的。」

宋真宗感慨:「向敏中大耐官職。」

也就是說,一個人能「喜而不言、苦而不言」,就能繼續得到賞識和提拔。

莊子說過:「道生於安靜,德生於卑退;福生於清儉,命生於和暢。」

安靜的地方,就是「道」;而「道」是可以無處不在的。

如果我們能夠在喧鬧的社會上,鬧中取靜,一切都自然會成功。

其一,靜下來,讀書就成了。

最厲害的讀書人,不是在優雅的書房裡,慢慢看書,而是在人多嘴雜的地方,能夠從容閱讀。

只要心是安靜的,那麼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都能學有所成。趕著牛的李密,把書掛在牛角,因此成為了隋唐時期的英雄,這就是最好的見證。

其二,靜下來,慾望就少了。

「不貪便宜不吃虧」, 你沒有了慾望,就不會被任何利益吸引了,隨時能夠從麻煩的事情中,抽身而退。

只要人生是自由的,不被任何外物把控,就能隨性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一門心思走向成功的頂峰。

其三,靜下來,格局就大了。

如果有人誹謗你,拉扯你,你不予理會,不是窩囊,而是包容了別人的醜行。

在最混亂的地方,你一個安靜地站著,什麼都沒有做,就鶴立雞群了。

越是鎮定的人,越容易被推舉為首領。

無形,就是萬形,能在任何夾縫中生存下去,就像懸崖的樹,迎風起舞。

03

劉禹錫說:「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心靜如水,看起來很難做到,其實你的智慧足夠多,人生經歷了沉沉浮浮,自然就可以做到了。

人生,千錘百鍊過後,想要的彼岸,總能抵達;流水,百轉千回之後,匯聚成江海。

欲成大事,其實心誠則靈,順勢而成。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