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概論 | 「上善治水」是幼兒教育環境設置的總原則


幼兒教育與環境密切相關。環境對人生存和發展的影響,就年齡而言一般是成反比的,年齡越小受環境的影響就越深刻。


幼兒以慧識為主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他們對於所處的環境有一個全方位的學習吸收的本能,其所在的環境始終就是學習教育環境,因此德慧智幼兒教育十分重視環境對於幼兒的影響。



德慧智教育對幼兒學習環境的總要求可以用「上善治水」四字概括。


老子在《德道經》中指出:「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上善治水」,就是指對我們的生命之水用上善的德進行治理、管理、調治、陶冶,從而使人生回歸德道之路;「上善治水」,就是用感恩和讚美之心對待萬事萬物。


幼兒的身體百分之八十左右都是水。水具有聆聽、觀看、感受、記憶等功能,能夠對各種信息與能量都產生相應的反應與變化,是最好的承載體。


主動運用上善的淳德治理幼兒生命體中的水,以善治之,就能使水發生德性的改變,從而利益幼兒的生命。


「水善利萬物而有靜」,身中的水被德善以後就能使人清靜,使人的精神得到凈化,得到升華。



環境包括物相環境和質象環境。


物相環境是可用肉體感官感知的物質環境。


物相環境對幼兒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識後天有為生理功能的生成與正善治的建立,以及智識的發育起重要作用。


物相外環境的創設首先要符合幼兒生理物相內環境發展的特點,以保護幼兒前五根的先天功能與後天功能為前提。


例如,不宜用強光照明,不宜使用色彩過於濃烈紛雜的布置,以保護幼兒的眼識功能;


播放錄音不宜聲音過大,避免將幼兒長時間置於過多噪音的環境之中,以保護幼兒的耳識功能;


不宜使用氣味濃重的非自然性的香料,以保護幼兒的鼻識功能;


供給幼兒的食物應味道清淡自然,盡量避免使用化學添加劑,以保護幼兒的舌識功能,等等。



質象環境是指不能用肉體感官感知,但客觀存在的精神環境。


質象環境是超越三維物相而又與物相融合的環境形態,質象既能與物相結合,又能擺脫物相的束縛和制約,是以高維度形質存在的外環境。


由於幼兒在物相與質象之間的自由度極強,感知力豐富,質象環境直接作用於幼兒的精神系統,特別是先天慧識。


質象環境的善惡性質對幼兒先天慧識具有直接滋養或損害的顯著作用。因此要高度重視幼兒質象環境的正善治建設。

該文摘自熊春錦先生著《幼兒教育概論》,現代教育出版社,2015年9月第1版,2022年7月第3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