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家庭教育,應該是相輔相成的。
一家人各就各位、各司其職,家庭就能越來越和諧、興旺,教育便也能水到渠成。
作者 | 薇薇安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有了孩子以後,家庭幸福感來自於哪裡?
徵集到的答案一條比一條暖心:
「幸福感來自於老公說,你去歇著吧,作業我來教。」
「最幸福的時候,是孩子捧著他最愛的零食,說特意留給我的。」
「幸福是因為我發現,我愛的人也愛著我,愛是有回應的。」
正如托爾斯泰所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我想,一個幸福家庭的標準應該是,每個家庭成員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守好自己的位置。
爸爸不缺位,媽媽不越位,孩子懂換位。
不缺位的爸爸
是媽媽最好的鎮定劑
前一陣,在微博上看到了鄭愷和苗苗的帶娃vlog,記錄了他倆帶女兒去親子餐廳的日常。
因為生完老二沒多久,苗苗陪女兒玩了一會兒就累了,癱倒在一旁的座椅上。
看到老婆這樣,鄭愷化身超級奶爸,他背起苗苗的粉色媽咪包,溫柔地陪著孩子在餐廳里玩耍。
玩娃娃機的時候,苗苗想抱走女兒,方便鄭愷抓娃娃。
鄭愷卻擔心苗苗累到,說道:
「你別抱了,特別重。」
鄭愷的擔當和體貼入微讓苗苗忍不住感嘆道:
「有爸比在,真好!」
翻看苗苗的微博,我發現每次帶娃出行,鄭愷從不缺席,一家三口總是整整齊齊。
有了鄭愷的陪伴,苗苗顯得神采奕奕,容光煥發,對著鏡頭有說不完的話。
有一個這麼懂得陪伴和分擔的老公,苗苗的內心肯定是無比幸福的。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
「在家庭中,需要父親來讓母親感到身體上的舒服,在心靈上感到幸福。」
一個不缺位的爸爸,就是媽媽最好的鎮定劑,也是家庭關係和睦友愛的催化劑。
B站上有一個很火的育兒博主@淦淦惹,在網友眼裡,他是一個全能老爸,哄睡、餵奶、拍嗝、換尿布樣樣精通。
他用實力證明,只要用心,爸爸帶娃也可以很靠譜。
因為深知帶娃的辛苦和疲憊,淦淦惹從不忍心讓老婆一個人面對。
在他看來,一個好爸爸就是要給自己的老婆一定的自由,讓她能夠支配自己的時間。
爸爸主動分擔育兒和家務的重任,媽媽就不會那麼疲憊,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怨氣,就能以更積極的心態來面對家庭生活的瑣碎。
爸爸不缺位,媽媽就不是孤軍奮戰,生活就不再是一個人的兵荒馬亂,而是一家人的齊心協力。
一個不越位的媽媽
是孩子最好的促長劑
如果說一個不缺位的爸爸是對媽媽最好的支持,那麼一個不越位的媽媽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成全。
偶然間重溫了那個被譽為「鋼琴天才」沈文裕的演奏。
年少成名,鋼琴技藝比肩朗朗,沈文裕也曾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18歲時,沈文裕應邀回國演出,接受採訪時口出狂言:「大師基本都死了,我就是大師。」
一時間,他成了媒體抨擊的焦點,人們發現他目中無人,狂妄自大,不太與人交流,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而這一切,是因為媽媽一直以來的越位包辦。
無論在外求學還是回國演出,媽媽都寸步不離,照顧兒子的日常起居,包辦孩子的一切。
沈文裕出門從不帶錢,無論走到哪裡,媽媽都會跟著他為他買單。
從吃什麼、喝什麼到穿什麼衣服,沈文裕都要聽從媽媽的安排。
終於,媽媽對孩子密不透風的愛把他變成了一個連衣服都不會洗、網也不會上,不懂與人交流的生活低能兒。
李中瑩曾在他的《親子關係全面技巧》中提到:
「每個媽媽都要清楚自己在家庭關係里所處的位置,如果總是把自己放在獨裁者的位置,必然會造成對孩子的禁錮。」
一個總是越位的媽媽,會給孩子帶來強烈的壓迫感,讓孩子失去向上生長的能量。
只有當媽媽回到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才能真正理解和尊重孩子,還給孩子自由生長的空間。
前不久,網飛上線了一部紀錄片,記錄了一個名叫殷昱國的中國男孩在羅馬尼亞留學的點點滴滴。
男孩從小熱愛閱讀,尤其是中歐、東歐國家的詩歌。
他的媽媽沒有因為詩歌是課本外和非主流就阻止他,還鼓勵他堅持閱讀。
男孩說,塵世間沒有人能聽懂他的語言。
媽媽沒有因此批評他不合群或者苛求他改變。
相反,她誇讚兒子浪漫的特質,稱他是「星辰的看護人」。
男孩剛上高中,就提出要去遙遠的羅馬尼亞留學。
媽媽理解他的選擇,認為「他是在完成他的使命」。
男孩與媽媽的關係更像是親密的朋友。
他去了羅馬尼亞後,幾乎每天與媽媽聯繫。
他會發視頻告訴她自己的生活,分享自己的喜悅。
媽媽給了男孩平等和尊重,男孩的精神世界也因此煥發出勃勃生機。
他總是對生活充滿了熱情,對自己熱愛的東西堅持到底。
他堅持朗誦、寫詩和攝影,他甚至比當地人更加熱愛羅馬尼亞的文化。
他的語言天賦和文學素養讓所有人驚嘆,連老師都稱讚他為「超凡脫俗的人物」。
彼尚安裘密說:
「無論孩子多麼幼小,都不能把他當作孩子,而是要把他看作與你平等的人。
你對孩子的撫養不應是控制和要求,而應是靈魂之間的相互陪伴。
各自經歷著各自的體驗,各自圓滿各自的人生。」
媽媽懂放手,孩子才能從壓迫中解放出來。
媽媽擺正自己的位置,孩子才有自由的生長空間,才能迸發出無限的自驅力。
一個不越位的媽媽,就是孩子最好的促長劑。
一個懂換位的孩子
是父母最好的暖心劑
一個家庭里,若爸爸不缺位,媽媽不越位,養育出來的孩子一定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前兩天世界盃,巴西點球輸給了克羅埃西亞,巴西巨星內馬爾痛哭流涕。
就在克羅埃西亞全隊瘋狂慶祝勝利的時候,一名克羅埃西亞的小男孩卻選擇直奔內馬爾,他先是握住了內馬爾的手,然後給了他一個安慰的擁抱。
球場不是戰場,比勝負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共情,男孩的這一暖心舉動讓無數人破防。
原來,男孩名叫萊奧,他的爸爸正是克羅埃西亞的名將佩里西奇。
佩里西奇是球壇上出了名的好爸爸、好老公,他與老婆約西帕攜手走過了20多年,感情始終甜蜜如初。
除了比賽和訓練之外,佩里西奇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陪伴老婆和孩子。
他和老婆一起,帶著孩子們滑雪、游泳、打高爾夫,逛遍了世界各地的博物館。
在父母的悉心陪伴下,兩個孩子也多才多藝,積極向上,性格溫暖又善良。
有次父親節的時候,萊奧給爸爸留下了一張紙條,上面寫道:
「爸爸,我真的很慶幸你是我的爸爸,我要親親你,再抱抱你,然後告訴你,你真的很好!」
所以我想,也許只有懂得愛與被愛的父母,才能讓愛傳遞,養出富有愛心和同理心的孩子。
還記得那個心疼爸爸太辛苦,主動幫爸爸卸貨的5歲男孩嗎?
爸爸剛拉完貨回來,男孩就對爸爸說:
「爸爸你干別的活去吧,活太多了,你一個人也做不完。」
說完,男孩脫去上衣,就向貨車走去。
他用他稚嫩的雙手,將貨物從車上一箱一箱往下搬,一搬就搬了30箱。
一個懂得換位,富有愛心和同理心的孩子,總是願意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正因如此,他們可以敏銳地捕捉到父母的情緒感受,化身為父母的貼心小棉襖。
電影《找到你》有一句台詞:
「我們最要感謝的其實是孩子,是他們帶父母成長,讓我們體驗到一種毫無戒備的,甚至是可以獻出生命的愛。」
一個懂得換位,內心柔軟善良的孩子,就是家人最好的暖心劑,也是父母最大的福報。
正如《在愛中升華》所說:
「當每個家庭成員擺正自己的位置,用心經營每一種關係,夫妻恩愛,子女孝順,家庭的氛圍也會其樂融融。」
爸爸不缺位,是爸爸對媽媽的愛;
媽媽不越位,是媽媽對孩子的愛;
孩子懂換位,是孩子對父母的愛。
所謂的家,不是房子,而是愛的總和。
讓愛流轉起來,讓情感得以傳遞,就是一個家庭最大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