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俗話說,春捂秋凍,也就是說,即使在溫暖的春天,我們也不要著急著脫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因為寒冷,就添加多件衣服,反而不利於身體的健康。
很多父母牢記著「春捂秋凍」,哪怕是秋天,也給孩子穿得很清涼,不會根據氣溫的變化,給孩子增加衣服,反正孩子抵抗力強,結果孩子因為溫度過低,穿衣太少而「凍著了」。
在換季的前後,溫差變化較大,孩子容易感冒,並一都是「凍著了」,還跟這5個原因有關。
換季後頻繁降溫,孩子感冒了,不一定是「凍著」了,還可能是這些原因
一. 穿著過厚或者過薄
對於老人來說,孩子的抵抗力比較弱,一旦穿衣不夠,就容易生病。
因此,有些老人不管什麼時候,總喜歡給孩子套上一件又一件衣服,把孩子包裹得嚴嚴實實,難怪有人調侃,「有一種冷,叫奶奶覺得你冷。」
即使孩子強烈表示抗議,畢竟厚重的衣服,不但限制孩子的活動能力,變得笨重,而且也悶出了不少熱汗,孩子可難受了。
然而,孩子的不滿,被老人們直接忽略,畢竟老人覺得,只要穿得夠暖和,孩子就不會生病了。
孩子穿衣過厚,會讓孩子排汗不及時,容易生病,但是穿衣過薄,孩子容易著涼,這兩種穿衣方式,都不利於孩子身體的發育。
其實,如果秋天的溫度變化不大,氣溫不是特別低的話,孩子生病,並不是因為「凍著了」,而是因為父母護理不當。
二.運動後受涼
進入秋季後,氣溫多變,冷熱交替,忽冷忽熱的天氣變化,讓人措手不及。
很多孩子特別好動,喜歡在戶外奔跑和玩耍,總是安靜不下來,一旦孩子出汗後,父母沒有及時給孩子擦汗和換衣服,孩子容易著涼和生病。
三.缺乏運動
「我也想帶娃出去玩,但是他就喜歡在家看動畫片,我能有什麼辦法?」說起孩子,寶媽一臉無奈。
其實很多孩子,要麼是沉迷看動畫片,不願意出門,要麼就是父母溺愛孩子,覺得孩子在家最安全。
然而,嬌生慣養的孩子,長期缺乏運動,孩子的抵抗力弱,反而更容易生病。
四. 不良的飲食習慣
有些孩子比較貪吃,即使天氣比較冷,也愛吃雪糕等冷凍食品和冷飲,過多冰冷的食品,會讓孩子的腸胃不適。
除此之外,不少孩子過於挑食,喜歡吃肉,拒絕吃蔬菜,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會影響腸胃的消化,導致孩子生病。
五. 喝水量過少
「我就要喝飲料,就不要喝水,水太難喝了!」很多孩子熱衷於喝飲料,但是討厭喝水,長期喝飲料,導致水分攝入過少,孩子容易生病。
對於孩子來說,補水最好的方法,是喝溫水,而不是飲料或者是湯水,畢竟湯水裡面有鹽,飲料裡面會有糖分,它們既不能解渴,也很難給孩子提供充足的水分。
父母做到4件事,讓娃少生病,身體好,是哪4件事?
一.穿衣有講究
父母在秋季,該如何給寶寶穿衣?
1. 多加一件衣服
孩子比成人更怕熱,所以父母給孩子穿衣服時,不要只顧著保暖,還需要考慮氣溫的變化。
一般來說,孩子穿衣別過多,比大人多一件衣服會比較合適。
如果突然降溫,媽媽要及時給孩子添加外套或者是夾克。
2. 孩子手心和後背是溫熱的,說明穿衣量是足夠的
每個孩子的體質不同,運動量也不同,所以穿衣量會有差別。
當寶寶穿上衣服後,媽媽可以用手觸碰寶寶的後背和手心,如果都是微微發熱,但是沒有出汗,意味著寶寶的穿衣量已經足夠了。
如果寶寶的後背已經出汗,說明衣服穿多了,媽媽要給寶寶減少衣服。
如果寶寶的後背和手心還是冰涼的,說明寶寶衣服穿少了,媽媽還需要給寶寶添加衣物,直到寶寶的手心變暖。
3. 參加戶外活動時,媽媽要給孩子準備更換的衣物
不管是孩子讀幼兒園,還是孩子進行戶外活動,媽媽要提前給寶寶準備汗巾和乾淨的衣服,讓孩子能及時更換濕透的衣服,避免孩子因為衣服過於潮濕而著涼。
4.選擇連體衣
越是天氣寒冷,孩子穿衣不到位,就越容易生病。
分體衣會讓孩子的肚臍跟後背容易受涼,媽媽可以讓寶寶穿連體衣,保暖方面會比分體衣更強,但是要教會孩子上廁所,避免弄濕連體衣。
5.特殊時期,孩子的穿衣以保暖為主
如果寶寶在長牙期,睡眠倒退期,厭奶期等階段,身體的難受會讓寶寶的抵抗力變弱,媽媽在寶寶的穿衣方面,要更注重保暖而不是好看。
二. 睡眠和飲水量要充足
0-6個月內的寶寶,如果是純母乳餵養,在母乳充足的情況下,寶寶不需要額外補充水分。
然而,如果母乳不足,寶寶需要多喝水。
6個月後的寶寶,因為添加了輔食,所以寶寶也需要補充水分,包括果汁,溫水和烹飪的湯水等等。
一歲後的寶寶,喝水量要根據寶寶實際情況而定,如果寶寶的嘴唇乾裂,出汗較多,或者是運動後沒有出汗,寶寶需要及時補充水分,避免寶寶體內因水分過度缺失而生病。
學齡前兒童,最好在每天晚上8點左右上床睡覺,入睡時間過晚,會縮短寶寶的睡眠時間,降低孩子的抵抗力。
三. 均衡飲食,避免挑食
孩子的飲食,應該以魚肉蛋,奶等富含蛋白質的飲食為主,同時適量增加水果蔬菜等補充微量元素,營養越全面,越有利於孩子身體的發育,能增強寶寶的抵抗力,讓寶寶少生病。
四.運動要適量
戶外活動每天最好是30分鐘-60分鐘,適量的運動,不但能促進孩子身體的生長,而且能增強孩子的身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