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魔鬼父母」,必然導致孩子心理負面情緒淤積,形成情感虐待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世界上最理想最崇高的父母,一定是真心實意愛護子女的父母。而有一些父母天然的不愛子女,並且自己也意識到了這一現實。

世界上有一種極其「壞」的父母——明明不愛自己的孩子,卻自以為自己深愛著子女的父母。

然而以上還不是最壞的父母,最壞的父母是什麼樣的呢?

最可惡最壞的父母,是那種在情緒上、情感上虐待子女,卻又自以為是深信自己是愛著孩子的父母。簡單想想,就會不寒而慄:這樣的父母顯然會對孩子造成不可逆轉的心理損傷。

因為,他們最為擅長的,就是常常以愛的名義,對孩子實行情感暴力,把孩子變成自己摧殘伴侶的同盟軍。

《愛的藝術》的作者,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姆,曾對這一類人給出過一個非常明確的定義,那就是「人為善意的施虐者」。還有心理學家將這些父母的這種行為,稱之為「虐愛」。以這種方式去愛孩子的父母,數不勝數且多數不自知。

人為善意的施虐者,最擅長動用情感暴力。

習慣使用情感暴力或有此暴力傾向的人,通常都會將自己置身於「我在告訴實際情況」、「我都是為你好」這些道德制高點上。

而一旦受虐者相信了「我都是為你好」、「我在告訴你實際情況」這些話的蠱惑,它們就會像一副鐐銬,將受虐者的情感與內心牢牢鎖住,從此受控於對方。

弗洛姆曾犀利地評價過對子女實施精神虐待、情感暴力的父母,稱他們是戴著道德面具,不惜一切代價扭曲和束縛子女生活和自我認知的「情感魔鬼」。

夫妻之間發生矛盾以後,擅長使用情感暴力的父母,往往會採取各種方式和手段,拉攏孩子站在自己這一邊。

他們會分別在孩子面前說對方的壞話,在孩子面前揭露對方的缺點,並毫無顧忌的謾罵辱罵對方的人格,並告訴孩子說:「我這是在告訴你你的父親/母親的真實面貌,讓你認清楚他/她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有些父母甚至不僅僅局限於在孩子面前胡亂髮泄自己對伴侶的不滿,甚至要求孩子認同自己的觀點,跟自己一起聯合行動,一起在日常生活中抵制對方。


這也就是我們前面所提到的「與孩子結為伴侶的同盟」關係,並試圖以此為籌碼,贏得這場夫妻之間的戰爭。

孩子還小,無法明辨是非,當然會稀里糊塗地跟著爸爸罵媽媽,或者跟著媽媽怪爸爸。並在父母日復一日的爭吵中,屢次被「洗腦」,認為爸爸或媽媽,就是對方口中所說的那個壞樣子,那個壞人。

比如,有人回憶起童年時,會認為爸爸對自己漠不關心,總是忙著上班賺錢,從來不管自己的學習,因為媽媽曾經告訴他/她:你的一切都是媽媽辛苦付出得來的,媽媽為你付出了一切,而你的爸爸總是不著家不管你學習不管你生活……

事實上,很多人成年後才發現,當時如果沒有爸爸賺錢養家,僅憑媽媽一個人,根本無法獨立承擔起照顧自己的責任。

比如,有人會直覺地感覺到其實媽媽是關心和愛護自己的,比如溫柔可親,理解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尊重自己的意願,照顧自己的生活和飲食起居。

但是爸爸卻總是告訴他媽媽不合格,媽媽忙工作不管這個家,也不管他,在媽媽的心裡,你這個兒子/女兒根本就沒有她的工作來得重要,都是爸爸在照顧你,爸爸為你付出了一切,你要站在爸爸這一邊數落媽媽,好讓她改邪歸正……

孩子自己的親身感受與父親耳邊對他的灌輸,顯然會形成尖銳矛盾,在孩子無從判斷時,內心分裂是必然而然的。

我們都知道,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最有影響力的人。父母的話和思想意識,通常會對孩子產生深刻而且根深蒂固的影響。

在擅長情感暴力和人為善意施虐的父母的操控下,幼年的孩子被爭吵中的父母分別關注了太多的負面信息,以至於他們從很小的時候,內心就開始對被情感暴力的父親或母親產生了反感、不滿甚至輕蔑。


這種被情感施虐的孩子,往往分不清楚父母之間誰對誰錯,卻稀里糊塗地被父母拉扯著,加入到彼此的戰爭隊伍中,被認為分裂成為父親陣營、母親陣營。而自我就在這種拉扯中扭曲變形,心理負面情緒淤積。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被父母道德綁架的孩子,會不知不覺地生出「為什麼一定要讓我判斷對錯?」「為什麼我感受和看到的,跟我爸媽告訴我的不一樣」這類疑問和質疑,並試圖反抗這種道德綁架,梳理內心的困惑。

但是在父母的強勢之下,年幼的他們往往無力反抗,只能被迫選擇陣營,但內心一定是崩潰而難過的,進而又將逐漸產生「我一定要變強大,這樣爸媽就沒有辦法左右我了」的念頭和想法,外在表現就會是嚮往英雄主義、強權主義、精英主義等。

於是,當他們長大成人後,因為潛意識裡一直處於一種抗拒父母拉拽自己的狀態里,因此不知不覺就會將這種反抗狀態代入到自己的生活里,從而導致職業倦怠、拚命生活、過勞死、工作狂、權力上癮等等現象。

客觀來說,吵架的父母很多,強迫孩子選邊站隊以此擴大自身戰果的愚蠢父母也很多。

與吵架只是夫妻雙方爭吵,完全不影響孩子的明智父母相比,那些對孩子說對方壞話的夫妻,一發生分歧就拉孩子墊背的男女,心理上的自私與扭曲可堪到了極致。

吵架時候的他們,都只自私地想要自己贏,根本不顧及孩子的立場,這樣的父母情感上自私,情感暴力施虐時會更為嚴重並且無法挽回。而孩子,往往就成了兩個成年人相互殺戮之後,第一個犧牲品。

萬幸的是,很多人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已經開始對事實真相有所了解與捕捉。

即,當他們在親身經歷中逐漸體會到父母口中所說的對方,並不是自己生活和情感上體驗的樣子時,人的自我意識會促使他們將頭腦中一直以來被灌輸的觀念,與現實體驗做出區分與對比——爸爸並沒有媽媽說的那麼壞,而媽媽也不是爸爸口中指責的那麼無情冷漠自私。


至此,孩子被情感暴力施虐的過程,隨著自身的逐漸成熟與自我認知的遞進而結束了。

然而,自我意識雖然阻斷了父母對自己繼續施暴的可能性,心理上所遭受的負面影響已經根深蒂固地印在了他們的潛意識裡,並且會在日後的人際關係和社會交往中,尤其是親密關係中,逐漸浮出水面。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Weinstein, N., Przybylski, A. K., & Ryan, R. M. (2012). The index of autonomous functioning: Development of a scale of human autonom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6(4), 397-413.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