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說:「育兒路上,阻礙我們的不是學歷也不是能力,而是情緒。」
不良情緒就是一個心魔、一個隱形的殺手,你不控制它,它就會吞噬你。有時,我們甚至會因自己情緒失控,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在武漢江夏區一中,14歲的張某銳上課時跟同學玩撲克牌,老師因此把他的媽媽請到了學校。
據學校的監控顯示:在走廊上,媽媽扇了孩子一個耳光,孩子擋了一下,緊接著媽媽又打了孩子另一邊耳光。媽媽越打越激動,用手掐著孩子的脖子,還用手指戳孩子的額頭。
孩子在媽媽離去後,沉默了幾分鐘,突然翻過走廊的圍牆,跳了下去。不幸的是,孩子由於傷勢嚴重,不治身亡。
事後網友們的評論,有的說孩子承受能力太差;也有的說父母應該控制情緒,如果回家教育就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
人在憤怒的那一瞬間,智商為零。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情緒失控,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情都是自己始料不及的。不懂控制情緒的人,很容易做出讓自己後悔的事情來。
拿破崙說過:「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憤怒是最難控制的一種情緒,一旦被觸發,憤怒的情緒就會支配我們的行為。父母如能控制好情緒,不讓情緒「指揮」自己,就可以避免很多過激行為的發生。
有教育家說:「父母的情緒穩定,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在綜藝節目《不可思議的媽媽 》中,胡可的兒子小魚兒,在一次吃飯時,想玩剛買回來的玩具 ,要求媽媽立刻組裝機器人。胡可卻明確表示,吃飯時間不可以玩玩具,小魚兒聽了很不高興。
兩人僵持著,眼看母子間的暴風雨馬上就要來臨。出人意料的是,胡可看著正在發脾氣的兒子,卻很溫和地說:「我知道你很想要玩具變身,你很想讓它變成拿著武器的機器人。但是要等到把飯吃完再玩,這是規則,你要遵守規則。」
孩子在聽完媽媽的話後,情緒慢慢緩解了,並點頭表示聽從媽媽的意見。
在面對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胡可沒有用不耐煩的語氣責備孩子 ,也沒有表現出憤怒的情緒,而是很聰明地用「我知道」開頭和孩子溝通。讓孩子知道,父母理解他想要做的事情,從而有效安撫了孩子那顆焦慮的心。
父母保持穩定的情緒與孩子溝通,不但如春風細雨般滋養孩子的心田,還可以化解母子溝通上的衝突。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崔馨認為,家長要做好情緒管理。面對孩子的不配合,父母要用「我」的句式,跟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父母主動和孩子建立情感的聯繫,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想法,同時引導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情緒。
情緒本身沒有錯,對與錯在於表達情緒的方式。無論我們因為何種原因產生情緒,都不要壓抑在心裡,那樣對自己的身心無益。
我們應該學著擁抱情緒,把情緒發泄出來,放聲大哭或與朋友傾訴,甚至可以把委屈告訴孩子。這種表達方式,不僅會得到孩子的認可,還能拉近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將面對各種各樣的挑戰。作為父母的我們,要根據孩子的性格、脾氣,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導。
喜歡按自己的方式做事的孩子,很難聽進別人的意見。我們要給予孩子權利,讓孩子享有自主權的同時,也要讓他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做事情要求完美的孩子,我們只要給他足夠的空間和時間,他的成功是指日可待的事。
活潑的孩子,我們可以引導他找個同伴一起學習。孩子在相互鼓勵的氣氛中,會逐漸養成學習的習慣。
而平時不爭不吵的孩子,在他做出成績時,我們要適時給他鼓勵和信心,在潤物細無聲中幫助孩子成長。
《大學》曰:「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必先從自我修身做起。控制情緒是父母的必修之課。善於控制情緒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福氣;不會控制情緒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悲劇。
- End -
作者|自由,一名教育工作者;喜歡孩子,專註於育兒寫作;希望用手寫我心,我心抒我情。
圖片 | 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