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周卓玥
3月16日,原央視《交換空間》主持人王小騫曝光女兒「早早」有矮小症,幼兒園大班時身高顯著滯後同齡人,曾經打成長激素一年多,得到了很好的調整,目前10歲身高1.44米,已經不打針了。
什麼是身材矮小症?不少家長也發出疑問,多矮才算矮?想讓孩子長高就可以打生長激素嗎?有最佳干預年齡嗎?3月18日,封面新聞記者聯繫到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兒科主治醫師鄧香,一起來正確分辨「矮小症」。
「100個同性別、同地區、同年齡的孩子身高從高到低排隊,身高倒數前三名就要警惕!」鄧香在接受採訪時指出,矮小症並非單一疾病,而是複雜的臨床表象。「矮小症的病因也可能涉及生長激素缺乏、甲狀腺功能減退(甲減)、家族遺傳基因等問題」。
此外,臨床上還有約6至7成的矮小症屬於特發性矮小,即運用目前醫學手段做了各項檢查,仍未發現典型病因,但這類孩子極有可能存在病理徵象,只是尚未被發現。
家長易忽視,生長速度比當前身高值更重要
孩子不同成長階段,家長關注身高的方式有所不同。「孩子3歲以前是人生第一個生長發育高峰,家長應與社區兒保醫生做好兒童生長發育銜接,定期做兒保,實現動態監測。」鄧香告訴記者,3歲以後可以到兒童生長發育門診、兒保門診或兒童內分泌遺傳代謝門診等專科門診,動態關注生長發育。
不同年齡階段孩子的生長速度標準也不同,在2歲到青春期前(女孩一般10歲,男孩多數11 - 12歲),孩子每年生長速度應不低於5厘米;青春期後每年生長速度不能低於6厘米,若生長速度不達標,未來身高出現異常的風險也會增大。「以三歲以後的孩子為例,這類孩子每年的生長速度應該是5-7厘米左右,如果一個5歲的小朋友一年只長高了兩厘米,他的生長速度顯然是不對的,即使他目前的身高參考值正常,但是生長速度出現了明顯的放緩,隨著時間的推移,身高出現異常的概率也相當大。」
不完全適用,生長激素需經專業評估後治療
「生長激素是處方葯,必須嚴格遵循疾病診療規範。在嚴格把握符合適應症以外,還需要詳細詢問病史、查體、結合檢查報告、評估家族腫瘤史及骨齡等相關指標,衡量孩子是否適用以及使用的劑量,評估副作用風險、排除禁忌症後才可使用。」
醫生門診,受訪者供圖
談到激素,家長們也常擔憂其副作用。醫生也在此闢謠,「生長激素」並非人們常說的糖皮質激素,嚴格遵循指征和醫生監督後,是不會出現肥胖、滿月臉等糖皮質激素的表現。不過,它仍可能有一些不良反應,如血糖波動、空腹胰島素波動,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使用生長激素的情況下,也可能出現脊柱側彎等骨骼問題,但這些問題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都是可防可控的。
「孩子個子矮並不是打生長激素的絕對指征。家長更應該重視孩子矮小的原因,及時觀察和診療,針對病因進行系統及規範化的治療,不可盲目跟風。」鄧香告訴記者,生長激素治療的時間和效果因孩子病因不同而異。若孩子打針後身高追至同年齡正常範圍,可先停葯觀察生長速度,若生長速度正常、身高未掉隊,可不再繼續使用;若是原發性生長激素缺乏症,也可能需低劑量持續使用到青春期甚至成年期。
身高焦慮≠盲目用藥,後天管理也至關重要
除生長激素治療,日常管理對孩子身高增長也至關重要。建議家長們動態監測孩子的生長發育,可每半年帶孩子檢查身高、監測生長速度,發育中的孩子每三個月評估發育情況是否與年齡骨齡匹配。
「我們曾接診過一名1歲患兒每天凌晨才睡覺,在生長激素分泌高峰時段孩子還沒有處於深睡眠狀態,這類孩子自身很難分泌足量的生長激素,勢必也會影響身高。」專家建議,首先在生活方面需要做到均衡飲食,避免孩子肥胖,肥胖也會對生長發育產生負面影響,如女孩月經提前、骨齡提前、引發高血脂高血糖等;二是鼓勵孩子進行縱向運動,如跳繩、摸高、打籃球、羽毛球、排球、游泳等,避免過度負重運動;三是保證孩子充足睡眠,晚上10點到凌晨2點是生長激素分泌高峰,良好的睡眠更加有助於發揮遺傳身高優勢。
專家也特別提醒,兒童矮小症是一種常見的生長發育障礙,通過科學的治療、生活方式的調整和心理關注,矮小兒童可以獲得更好的身高增長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