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醉覺乾坤大,閑知日月長。」
很多退休老人,一旦閑下來,就覺得這一天如同好幾天,無聊的很。
為了打發空閑的時光,很多人會特意去尋找機會,讓自己忙一點。
稍不留神,就從一種困境,進入到另一種困境。
若要晚年有福氣,就得做一個「少閑」的人,有所為有所不為。

01
不說閑話,沉默是福。
《格言聯壁》中講:「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自古以來,人都是以少說幾句,為美德的。
總是滔滔不絕地說話,言多必失,若是戳中人家的痛處,可能人家會暴跳如雷,引發是非。
說自己家的事情,多了,也就變成了吐槽,也會暴露家醜,引發家庭內耗。
小區里,老太太說自己的兒媳多不懂事,工作不上進,還花錢厲害,也不管孫子。
很快,小區里其他的老人,就傳話了。兒媳去麻將館,就聽到了大家的議論。
兒媳回到家,對老太太的臉色,就特別難看。
至於唇槍舌戰,那就大可不必了。小說里,有舌戰群儒的典故, 你只是看看,別學習。因為那不適合普通人。
閑話,往往是不知道當說,不當說的話,還是不說最好。
退休的老人,少說幾句,這是一種涵養,是對身邊的一切,進行了包容。
02
不管閑事,冷淡是福。
知乎上,有一位初三的學生,訴說了自己的遭遇。
母親對他的生活,點點滴滴都會管。
他去上補習班,累了,就要休息一下,母親居然大吵一頓。
他的成績在進步,但是母親不滿意,為此還管控零花錢。
不管去哪裡,母親都會詢問對方,恨不得把對方家的一切都搞清楚。他在一旁,拉著母親走,母親也不動。
他在學校和同學的關係,母親是清清楚楚的,也會說三道四。
母親說:「你是我兒,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
顯然,這個母親是沒有邊界感的。
作家周國平說:「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的界限,而一切麻煩和衝突都源於想要突破這界限。」
父母和兒女之間,都要保持距離,各自的生活,各自管理。
對外就更要如此了,要常常把自己「當外人」。這也符合「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社交規則。
退休了,你真的管不了全世界,就是小區里的破事都管不了,也管不得。
誰家娶媳婦,誰需要人做媒,誰家孩子要輔導,都是「誰家」的事,和你關係不大。

03
不生閑氣,心靜是福。
《文子·上義》中寫道:「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責備於人。」
人為什麼生氣?大概率是因為別人的言行舉止,讓你不滿意,起了責備心。
比方說,兒媳去參加活動,打扮很特別。作為公公的你,看到了,很不好受,認為兒媳太做作了。
當你責怪兒媳的時候,兒媳來一句:「我樂意啊。」
好了,你就生氣了,認為兒媳的態度不好,語氣不對,打扮更不對。這都是你要責備的「點」。
看到什麼,馬上讓你的心,起了波瀾,這是很可怕的。你在乎的東西多了,內心的煩惱就多了,總是滿滿當當的。
俗話說:「人心本無染,心靜自然清。」
做人就是要清透,什麼都能到心裡來,但是馬上又能放下。就像有風,輕輕拂過心間,卻沒有留下什麼痕迹。
生氣是一天,也是浪費一天;開心的一天,是賺了一天。
退休之後的日子,是很珍貴的,不是用來生氣的。開開心心過,看啥都正常,日子都順溜,那就對了。
04
不撿閑物,乾淨是福。
如果說,什麼都捨不得扔,是家庭的負擔;那麼什麼都撿回家,就是特別大的負擔。
有的老人,退休了,不差錢,但仍舊每天去翻垃圾桶,遇到可能用得上的,能賣的,都撿回來。
想一想,房間里有很多的垃圾,誰能舒服呢?若是老人和兒女住一起,這就會讓兒女很不滿,引發爭吵。
家裡有孩子,在垃圾里找玩具,這就更麻煩了。被兒媳或者女婿知道了,指不定就是一頓罵,引發家庭內耗。
做人,乾乾淨淨就是福氣。
退休老人要這樣想,在城裡,還有很多農村來的老人,生活困難的老人,他們去翻垃圾桶,是情有可原的。你讓他們翻,或者你把家裡的廢品送給他們,也是積德積福。
把家裡整理好,不讓污濁的東西進門,這就保持了家庭的祥和,也對健康有利。

05
也許退休老人會疑惑,既然閑事不能做,那麼做什麼呢?如何打發空餘時間呢?
其實我們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值得去做。當然,你要懂得量身定製,而不是盲從大家,故意去忙。
其一,去上老年大學,大家一起學點什麼,也有了童年讀書的樂趣。
其二,找到自己的愛好,釣魚,射門球,跳舞,唱歌,讀書,都是可以的。
其三,去旅行,一路上看風景,也拍攝小視頻,傳遞美好。
其四,去發揮餘熱,幫助困難的人。比方說,到社區義務勞動,到山區去支教。
真正的悠閑,不是空虛,不是什麼都不幹,而是忙碌和休息結合,並且因為這樣的結合,讓自己變得愉悅,崇高。
真正的悠閑,如一首詩,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