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老人去養老院就像送小孩去幼兒園一樣,他們慢慢就習慣了」

2025年02月10日16:30:29 育兒 9758

在養老院,姐姐幾乎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

奶奶躺在床上,身體插著胃管,很難再傾吐具體的字眼。大約七年前,姐姐第一次見姐夫的奶奶時,她就躺在這張床上。小小一具身體,神志已經不清。每次探望,都說不上幾句話,老人已經不記得自己是誰,何況是床前的孫輩。

約莫十幾分鐘過去,該說的話講完,禮數盡到,姐姐和姐夫離開。

過去幾年,姐姐目睹奶奶的身體日漸萎縮,變得越來越瘦,只佔據病床的一角,「看著很可憐。」每次探望時帶的禮物也成了難題。因為奶奶無法進食,水果也幾乎吃不了,他們只好囑咐護工將之與牛奶一同用破壁機打碎。但護工是否真的做了,他們也不知道。

每個農曆新年的初一,姐姐和姐夫都會去兩間不同的養老院探望——一間住著姐夫的奶奶,一間則住著姐夫的姥姥。姥姥住的養老院與奶奶截然不同,位於城市的另一端——一間主打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兩棟樓,一棟是康復醫院,另一棟住著二百餘位老人,被劃分為自理、半自理和失智三類。

我問護工具體如何劃分。「半自理的人屬於功能性退化,比如腿不能走,但可以自主吃飯;也有的老人神志不太清楚,經常忘事,但可以自理。我們會把自理的老人們安排在一個房間,半自理的老人們安排在一個房間。」她答。

姐夫的姥姥住在7樓的半自理區。住進養老院之前,姥姥的女兒們為她請了一位住家保姆長期照料。新冠大流行期間,姥姥摔斷了腿,只能依靠輪椅活動。保姆推辭說照顧不了,女兒們商量後將姥姥送進了養老院——這是最主要的原因。但更隱秘的則是,過去幾年,姥姥花了大筆錢買保健品,家人如何勸都不行。住進養老院後,姥姥終於沒有機會花錢了。

「送老人去養老院就像送小孩去幼兒園一樣,他們慢慢就習慣了」 - 天天要聞

姥姥住的養老院,每日的活動安排(圖:南方人物周刊記者王佳薇)

姥姥住的養老院算是本市規模較為高檔的養老機構。10層高的建築內有專門的多功能廳、圖書閱覽室、健身室、棋牌室、心理諮詢室等等。室內的走廊寬敞、明亮,沒有異味。因為收費高昂,護工的流動性相對較低。而另一邊,姐夫隔三岔五就要更新電話簿里記下的護工電話。

2021年河南水災期間,姐夫與奶奶住的養老院失聯,他打給彼時照顧奶奶的護工,對方推脫,「我已經不在那幹了呀。」後來姐夫輾轉了好幾道關係才重新聯繫到養老院,得知奶奶已被安全轉移。

和姐夫一起探望長輩的幾年間,姐姐感慨兩邊老人境遇的殊異。最初住進養老院時,姥姥有些許不情願。與多數老人一樣,恐懼「沒人管她」。頭幾年探望時,姐姐記得老人總不捨得他們離開,但漸漸地,姥姥習慣了養老院里雙人間的生活。她原先住的二女兒的房子也被賣掉了。2025農曆新年,一家人團圓飯吃罷,姥姥便嚷著要回養老院。

而奶奶住的房間則是標準的八人間大通鋪。姐姐每次去,都能聽見隔壁床鋪傳來的呻吟聲和嘆息。「睡不睡得著也不好說,人沒有一點生活質量。」幾番對比下來,姐姐覺得「一邊真的是在養護,另一邊是在熬。」

住進養老院的老年人最需要什麼?曾在昆明養老院調研了一年多的人類學者葛玫發現——是關心。「接到電話或有人來探望,感受到關注和關照。老人們說,儘管家屬以外的人也能提供『關心』,但這種情感關懷更希望由親人來提供。」

年初八,我去拜訪一家私人養老機構。在那裡認識了張衛東。他52歲,在養老院工作前曾在保安公司待過,也在工廠打過工。在他的帶領下,我參觀了所有房間,每走進一個房間,屋內老人的目光便迅速從電視機轉移到我身上,並問工作人員——這是誰?

「送老人去養老院就像送小孩去幼兒園一樣,他們慢慢就習慣了」 - 天天要聞

這間小型養老機構開了近三年,一層住滿了老人。天氣晴好時,能夠自理的老人會坐在戶外看電視、做廣播體操(圖:南方人物周刊記者王佳薇)

這間養老機構位於一條衚衕內,由一座舊旅館改建而成。一層辦公室內的監視器上,切割好的16個矩形方塊完整掌握了不同房間里老人們的動態:九十多歲的李奶奶坐在輪椅上,腰間綁著束縛帶,以防她亂走跌倒;七十多歲的老張常年卧床,護工為他擦洗身體,翻身時他就赤裸著出現在屏幕中;53歲的陳總是院內最年輕的一位,患了腦瘤,花了一百多萬治病,還是沒好,現在和他的母親住在一個房間。

張衛東告訴我,養老院里的老人多為附近住戶。九十多歲高齡的李奶奶子女已年過七旬,力不能及,只好將老人送進養老院。而養老院大多數老人的情況無外乎是: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還要上班的中年人只好將生活無法自理的長輩送進養老院,每周或每月探望。

成立三年多以來,這間養老機構人數最多時接近三十位,幾位老人沒能熬過新冠,如今人數穩定在二十三四位。收費標準同樣是依據老人的自理情況,以及是否有保險而定。為了多收一名老人,面對沒有養老保險的老人,養老院有時會酌情降低收費標準。

「送老人去養老院就像送小孩去幼兒園一樣,他們慢慢就習慣了」 - 天天要聞

每個老人住進養老院前,都會由家屬自檢自查填表。作為養老院一方,張衛東說,「我們更不希望老人出什麼事。」(圖:南方人物周刊記者王佳薇)

「在我們這種小城市,一個月工資兩三千,把父母送到養老院也是這個數,不如不上班在家照顧老人呢。」張衛東遇過一個老人,三個子女商量著輪流照護,每人負責四個月。老人的幾個孩子家庭情況不一,有人是固定上班族,只能外包照顧;有人無業在家,支付不起養老院的費用,於是輪到他照顧時,便又將老人從養老院接回家中。

「這樣折騰老人,他沒有抱怨嗎?」我問。

「抱怨啥呢?就像小孩進幼兒園一樣,送進去了,他們慢慢也就適應這種生活了。」張衛東說。

(張衛東為化名)

南方人物周刊特約撰稿 原祈

責編 李屾淼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京東超市承諾:衛生巾、紙尿褲如出問題,百倍賠償! - 天天要聞

京東超市承諾:衛生巾、紙尿褲如出問題,百倍賠償!

今年央視3·15晚會曝光的衛生巾和紙尿褲問題,令消費者對這類產品感到擔憂。16日,京東超市發布承諾:京東超市自營所售衛生巾、紙尿褲均為品牌直供,嚴格檢測,絕不售賣二等品、殘次品、銷毀品、質量不符合國家標準的衛生巾和紙尿褲。此外,京東超市還承諾,如用戶購買京東超市自營商品出現二等品、殘次品、銷毀品、質量不...
不喜歡出門,可以一整天在家裡的,多半是這4種人 - 天天要聞

不喜歡出門,可以一整天在家裡的,多半是這4種人

在忙碌的生活節奏中,總有一群人,他們似乎與喧囂的世界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無論是悠閑的周末,還是悠長的假期,你都很難在街頭巷尾捕捉到他們的身影。他們更傾向於選擇宅在家中,享受那份獨有的寧靜與自在。這樣的人,並非不善言辭,而是更多地傾向於以下四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