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乎上曾有人問:
為什麼父母老了之後,說話總是陰陽怪氣,甚至有些「作妖」?
一個高贊回答說:
「人老了,心理和生理都在變化,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注和理解,但往往表達方式變得不那麼直接。」
生活中,不難發現——
有的父母年紀大了,心智、認知等各方面的機能都在慢慢下降。
所以有時候說話變得尖酸刻薄,甚至有些無理取鬧。
這時,作為兒女,該如何應對?
是該一味忍讓,還是該直言不諱?
胡適曾說:
「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不應做違背自己良心的事,不論對父母或對他人。愚孝是不可取的,我們應追求一種理智、合理的孝道。」
面對父母的「作妖」,最忌陷入「愚孝」的誤區中,唯有堅定立場,該說就說,才能讓關係和睦、家道興旺。

1、父母和子女,終將漸行漸遠
有句話說:
「父母和子女,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程。」
小時候,父母是子女的天,是子女的一切。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子女開始有了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他們渴望獨立,渴望自由。
於是便有了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彼此之間,即便有再深的血緣羈絆,也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距離,終將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行漸遠。
而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學會放手。
否則,拉扯之間只會互相傷害。
還記得電視劇《小歡喜》嗎?
宋倩對待女兒喬英子一直是「望女成鳳」。
所以事事插手,從生活到學習,處處充滿了控制欲。
喬英子溝通過、反抗過,最後發現母親已經固執到了讓人窒息的地步。
不得已,她選擇了「以死相逼」。
很多父母不理解,自己犧牲了一切,就是為了子女好。
卻不知,恰恰是「為了你好」,成了摧毀彼此的導火索。
英國的心理學女博士西爾維婭·克萊爾早就說過: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真正的愛,是給了孩子最好的一切,然後第一個送他離開。
這是生命的必然,也是成長的代價。
只有父母學會放手,子女懂得感恩,在彼此的尊重中,這份親情才能在歲月里一直延續。

2、走得太近,是一場災難
聽過一句話:
「人與人之間,走得太近是一場災難。」
父母和子女之間,也是如此。
走得太近、過於親密,只會帶來更多的矛盾與衝突。
電影《囧媽》中,徐伊萬和母親就是這般。
母親對兒子的生活習慣、工作、婚姻等方方面面都要干涉。
從吃什麼、穿什麼,到他和妻子的感情問題,母親都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安排。
這讓徐伊萬倍感壓力,導致母子之間衝突不斷。
最終,兩個人在狹小的火車空間里,爆發了激勵的爭吵。
恰如作家蘇心說: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像兩棵共同生長的樹木,彼此靠得太近了,互相滋擾遮擋,肯定長不好,甚至會枯萎。」
跟任何人走的太近,都是一場災難!
長期零距離,會放大彼此的缺點,換來的只會是更多的矛盾與嫌隙。
因此,與其兩看相厭,不如親密有間。
父母和子女之間,也要保持一碗水的距離。
面對父母的「無理取鬧」,少一點糾纏,少一點計較。
把握恰到好處的分寸,才能讓距離產生美,也讓彼此的關係更加和諧。

3、最好的關係,是彼此牽掛、各自安好
什麼樣的關係最好?
有句話說:
「離得太遠了,關係就淡了;可靠得太近了,是是非非就來了。」
親疏有度,才能夠久處不累;
遠近相安,才能夠彼此牽掛。
最好的關係,就是互相關心、各自安好。
父母和子女之間的,不應該是控制和被控制,而應該是相互理解和尊重。
就像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玉和父親蘇大強的關係。
蘇大強年輕時對女兒漠不關心,甚至有些刻薄。
但年老後,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試圖彌補。
蘇明玉雖然心中有怨,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原諒,並與父親達成了和解。
父女二人,互不虧欠,卻又緊緊相依,實現了人生的完美結局。
所以——
隨著年齡的漸長,父母和女子的角色悄然互換,相處模式也要相應的改變。
兒女該說就說,該訓就訓,之後把一切放下,才是最好的相處之道。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父母年老後變得「作妖」的情況。
對此不要一味忍讓,也不要破口大罵。
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坦誠溝通。
父母年紀大了,心理和生理都在變化,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注和理解。
作為兒女,應該多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支持。
但同時,也要學會保護自己,不被父母的情緒所左右。
該說就說,該訓就訓,之後把一切放下,才是最好的相處之道。
正如電影《尋夢環遊記》中所說:
「家人是比夢想更重要的事情。」
願我們都能在父母年老時,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和關愛,同時也照顧好自己,讓彼此的關係更加和諧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