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我們常問:「什麼樣的教育對孩子最好」
事實上,教育孩子並沒有什麼固定方式,有的只是在成長、和實踐中不斷修鍊出來的思維能力提升
當我們所處思維能到達一定高度時,自然而然就能為孩子帶來更好的成長體驗了
比如,以下高質量教育的六種頂級思維,能做到3個以上的,都是屬於合格父母了:
01
尊重
永遠不要拿孩子與人比較
攀比,一直都是傷孩損己的錯誤,這一點家長一定要儘早醒悟
遇到過一個不太喜歡與人交際的小夥子,他曾經告訴我說,在他的心中一直有個「女班長」的夢魘揮之不去
剛開始的時候還以為這只是一起校園霸凌的噩夢,直到了解前因後果才知道
原來,小時候,朋友媽媽有個習慣,就是喜歡拿班上女生做比較
不是批評說:「你個男孩子,怎麼連一個女生都不如」,就是嘲笑說:「你看看你們班上,當班幹部的都是女生,男生都坐在角落裡快積滿灰塵了,如果你能超越女班長,成為班上第一個當班幹部的男生,那就夠你吹一輩子」
小伙呢,本身就不服、也不喜歡被拿出來攀比,聽到媽媽那麼說後,每天奮發圖強、一門心思地鑽研在學習上
後來,好不容易考上高中,可當他發現班長頭銜再次落到一名女生身上後,他的心態也跟著崩了
他在心中也不停地質問自己:「為什麼我那麼差勁」、「為什麼我明明那麼努力了,還是連個女生都不如」…
看吧,這就是經常拿孩子與人作比較的惡果,每一次對別人孩子的捧高,也是在自己孩子的自尊心上撒鹽
不想孩子一直生活在「俯視別人優秀」的自卑環境中,那我們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成長節奏,你相信孩子有多優秀、孩子就能成長的有多優秀
而父母的眼中也是直接藏著孩子的成長高度
02
律己
是教育好孩子的基本前提
如果有人問:「教育孩子的基本前提是什麼」,蘭媽認為,沒有什麼比育兒先律己更有說服力了
自助餐廳門口排隊時,聽到一位媽媽小聲叮囑自己的女兒:「待會買票的時候你的膝蓋要彎下一些,這樣就可以不用買票了,記住沒有啊」
女兒點點頭
可等到輪到他們時,收銀員美女還是一眼看出孩子的身高超過了120cm
媽媽堅稱:「我的孩子只有118cm~119cm左右,差一點點,剛好是可以免票的」
收銀美女不相信,引導她移步帶著孩子去旁邊的牆壁上測量一下身高,可媽媽卻一副不依不饒的樣子,一直在強調說:「我在你們家已經消費很多年了,孩子一直都是在免票,這一次憑什麼要收費」
而另一邊,小女孩看到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心態也慢慢跟著崩了,對著媽媽就開始乞求說「快走吧,我們不吃了」
媽媽聽後,非但沒有安慰,還直接責怪女孩沒有把膝蓋彎好,以至於讓身高剛好卡在收費的標準上
再看看女孩低著頭、不停地用指甲摳自己手臂的一幕,我彷彿看到了女孩以後都不敢出門吃飯的膽怯和懦弱
是呀,想要把孩子教育好,那父母先做好律己是特別重要的
不要當孩子的面哭窮、攀比、打擊,更不要讓孩子產生比別人差、讓人看笑話嘲笑的即視感
如果家長經常當著孩子的面一套說教,在外面又是另一套上不了大雅之堂的做法,那孩子又怎麼會信服、更如何得到健康積極的潛移默化影響呢
高質量教育的頂級思維就是如此,父母的言行一致、以身作則、還有嚴己律己,都是能把孩子教育好的關鍵因素
03
發現
孩子優點越多缺點就越少
在教育好孩子這條路上,不知道有沒有家長發現這樣一個特點:我們對孩子嘮叨得越多,孩子就越反感越叛逆
這其實就是屬於語言上的貶低
有個心理諮詢師,遇到過一個在學校經常被人霸凌的男孩
剛開始的時候,男孩父母一直認為這就是天生的性格懦弱,直到打開心結後才知道,病根兒原來是出在家長的身上
事情還要從男孩第一次被欺負、和別人發生衝突開始說起,當媽媽得知他在外面跟同學打架鬧事後,第一反應就是批評指責一番
不管事情真相如何、也沒有聽孩子解釋,而是直接開口下定義說:「班上有那麼多孩子為什麼被找事的偏偏是你,還不是先招惹人家了,要不然人家幹嘛要找你麻煩」
就那樣,當男孩為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反抗被教訓一頓後,他在那個家裡就更加小心翼翼、唯唯諾諾了
平時呢,為了不找事、不惹事,即便是被人攔在路口欺辱打罵,他也無動於衷
直到成為那個任人魚肉的懦弱性格,被欺負了不知道還口、被打了也不知道還手...
還有一個10歲左右的男孩,他的父親在教育方面也特別嚴格,稍有不如意的地方、或者孩子犯了一個小錯誤,就開始動手打罵
時間久了,孩子就害怕回家,更害怕面對滿臉猙獰的父親
到了外面也是一樣,習慣性的隱忍和逃避,讓他成了學校里最容易遭到霸凌的對象,因為他從始至終就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也就慢慢習慣了忍受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得出,我們想要孩子健康積極的長大,那麼健康積極的心態就一定不能少
不管是學習、生活方面、還是為人處事的社交方面,父母能提升自身頂級思維的,就是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
如果孩子經常在外面受人欺負,那我們就誇孩子回家後能講出這件事的勇氣,先跟孩子交心、再獲得孩子的信任、然後才能對孩子產生高質量教育的影響
孩子學習上也是如此,我們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越多,他們身上的缺點就會變得越來越少
04
勿燥
不要去憂慮沒有發生的事
任何高質量教育的結果,從來都不是靠某件事就能坐享其成,所有的優秀結果反饋,都是源自於一個又一個日夜組合而成的努力拚接
那我們當家長的,在這條高質量教育的頂級思維中就要保持勿驕勿燥的平衡心態
孩子優秀的時候鼓勵他們繼續保持,孩子不夠優秀的時候也要耐心等待,通過查漏補缺的方法去不停地提升孩子的自身能力
有一個性子急的媽媽,養了一個性子慢的女兒,她每天說得最多的話就是「快點快點,做什麼都那麼慢,長大後可怎麼辦」
小時候是催學習、催習慣,好不容易大學畢業後參加了工作,本以為就此便自由了,可以徹底逃脫媽媽帶來的催促夢魘
可結果呢,孩子才剛參加工作不到一年,媽媽就開始催她「什麼時候結婚」
女孩回答說「現在就想好好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媽媽一聽,當時就急不可耐,對著孩子又是一通批評說「都是老姑娘了,還不談戀愛結婚,再拖下去,看你以後怎麼辦,根本就沒人願意要你了」
女孩頂嘴說了句「為什麼一定要有人要?我們自己把自己的日子過好,不就行了嗎?幹嘛要依附別人,成為別人的附屬品啊」
那一次,是女孩長那麼大以來第一次和母親正面發生衝突,可她也因為反抗而獲得了「不孝女」的稱號
不知道那位媽媽在今後的日子裡能不能想得通,但女孩對媽媽的內心隔閡或將會越來越深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和父母之間聯繫越來越少的主要原因所在
所以,不想孩子還沒有真正開始好好學習、好好體驗人生就逃避厭惡,那就不要為還沒有發生的事情而憂慮,更不要執著於所謂的拔苗助長、笨鳥先飛
每個孩子都應該是自己的人生主角,更應該有屬於他們自己的成長節奏
多一些發現、多一些等待和耐心,然後再對當前的進步進行總結、點評和能量延伸,這種來自能力上的認可、心靈上的感觸,便是家長們需要掌握的第四個頂級思維
05
放權
讓孩子做自己童年裡主角
有人說,真正有遠見的父母就是讓孩子做自己童年裡的主角
這句話一點也不假,更是父母們需要掌握的頂級思維之一
有一個經常在一起交流育兒經驗的寶媽,她突然向我求助說:「不知道為什麼,我家女兒最近就像是一個木頭人一樣,整個人看起來都無精打采、一點生機活力都沒有」
再想想以前,孩子明明是一個活潑好動、做什麼都積極主動的娃,可如今連最喜歡的畫畫都視若無睹,好朋友約她出門玩耍也一副愛搭不理的模樣
最為鬧心的還是學習成績的大幅度下跌,以前考試成績還能考到八、九十分,現在直接就是三十幾分的不及格了
而每次一講到這裡,媽媽就會唉聲嘆氣起來,她還不能理解地抱怨說:
「明明我已經把她每天的時間都計劃得那麼充實了,為什麼學習成績就是看不到提升呢」
直到有一次我去他家裡吃飯發現了問題所在
可以說,這位媽媽在為孩子列任務清單方面簡直是堪當勤快第一名
只見她在廚房做飯的功夫,就已經快速地為孩子安排了3、4個任務清單:
1、15分鐘內把飯吃完
2、飯後15分鐘為記單詞時間
3、記完單詞後開始聽寫(預計5-8分鐘)
4、單詞背寫都完成後開始預習,有多長時間就用多長時間…
並且,在這個任務待辦清單中,幾乎每隔幾分鐘都能聽到廚房裡傳來的催促和嘮叨聲音
房間里的女孩呢,看起來也像是一個機器人一樣,整個過程中一聲不吭,一如既往地低著頭,一項又一項地完成媽媽提前布置好的任務
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了「學習的辛苦」,比起成年人坐在辦公室不停思考、工作的辛苦,孩子們坐在教室和學習桌前一學就是十幾個小時的疲累,根本就是不分上下的呀
所以說,學習這件事情一定急不得,儘管我們都希望孩子從小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為將來的考高分做好鋪墊,但學習這件事一定是建立在孩子本身的意志上
比如,孩子的學習任務規劃,就應該由孩子自己去完成,哪怕孩子磨蹭拖延導致作業沒有按時完成,也要讓孩子自己去承擔結果,直到孩子學會承擔、懂得上進和改變自己
而懂得及時放手,給予孩子自己做決定的權利,讓孩子成為自己童年裡的主角,這便是幫助孩子學會承擔的頂級思維,更是能幫助孩子越來越優秀的主導力量傳遞
06
戒欲
給孩子講講「多巴胺陷阱
每一個真正獲得成功的孩子,他們內心的強大動力從來都不是表揚過後的閃耀,而是努力過後所感受到真真切切的充實與成就感
簡而言之,也就是說只要孩子能抵抗得住誘惑,為當前所做的事情去做好有始有終的拼盡全力,那孩子就有擁抱更優秀自己的資格
前段時間,有個叫「戒掉多巴胺」的教育話題火了
而所謂的「多巴胺」,簡單通俗地說就是一種能夠提升快樂、和慾望的精神錯覺,也被稱為:多巴胺陷阱
生物學上有個叫「老鼠也瘋狂」的實驗,不知道大家了解過沒有
實驗中,科學家們為了驗證老鼠受刺激後的反應,他們特意把老鼠的大腦里植入一個電極,然後在實驗裝置中用腳輕輕地踩一下踏板,以此來觀察老鼠的反應
而在輕踩踏板的過程中,實驗也證明了每次輕踩踏板產生的微電流都會使老鼠變得「瘋狂」
從剛開始對食物的視若無睹,到後來輕踩踏板7000次後的力竭而亡,就充分地展示了什麼是多巴胺的「快感陷阱」
我們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是一樣,所謂的頂級思維,也無非就是可以讓孩子克服更多困難與慾望的能力
就像孩子們不學習、整天沉迷於玩手機的多巴胺快感一樣,都是源自於外界對大腦所造成的慾望快感
而我們想要幫助孩子克服這種慾望,光是禁止和打壓是行不通的,只有擺正態度和孩子一起去克服慾望,共同做到不沉迷遊戲、不做低頭族,孩子才能在同質化的影響中悄無聲息地戒斷多巴胺
這便是家長們需要做到的第六個頂級思維,和孩子做一樣的事情: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努力先成為這樣的人,然後再通過自己的變化和努力去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那麼,關於高質量教育的頂級思維,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