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一點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細節決定成敗,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這一道理都是永恆的真諦。
然而,有時總會過猶不及。
過於在意某一處細節,往往會讓人陷入盲目糾結的境地。
原本簡單的事情反而被複雜化,只會漸漸偏離最初的設想。
比起在細節上盲目糾結,不如先調轉方向,用更廣闊的視角去審視全局。
看清目標究竟是什麼,再去深究那些真正影響結果的小細節,這樣的努力才是有意義、有價值。
曾經有茶友問過,明明小泡袋包裝喝起來更方便,為什麼在白茶領域始終不能成為主流?
小泡袋的包裝,一般用於外出攜帶和試飲。
另外,一些較為珍稀的茶葉用常見的規格包裝,價格太高。
換成小份量,就能讓更多人毫無負擔地享受好茶韻味。
比起密封袋和鐵罐,小泡袋似乎在細節上更便於使用。
但深入探究之後,還是能發現它們有著一定局限性。
那麼,平時常喝的白茶為什麼不能統一使用這樣的包裝?
通過以下三點,為同樣懷有疑問的看官們,揭開最終謎底。
《2》
原因一:白茶講究團隊陳化。
數年如一日堅持喝茶習慣的老茶客們,在買茶的時候,總是習慣成箱購入。
邊喝邊存,既能滿足日常的飲茶需求,又能讓茶葉繼續轉化,發揮出持續升值的潛能。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團隊陳化,是長期存茶提升品質的關鍵。
將同款白茶成規模地存放在一起,茶葉彼此之間能夠互相促進。
隨著時間的推移,刺激性物質的含量逐漸減少,香氣逐漸沉穩內斂,湯感愈發醇厚柔和。
內部的茶香物質和茶味物質不斷聚集,團隊陳化的白茶,能夠轉化出更為豐富的風味層次。
而泡袋包裝的茶葉,一包恰好足夠一次沖泡,在分量上就達不到團隊陳化的要求。
每一包都用機器封口包裝,茶葉就像是住進了一個個單間,難以進行深入的物質交換。
長期存茶,泡袋包裝比三層包裝的散茶所需空間更大,香氣和滋味的變化卻不明顯,轉化效率低。
正確的三層包裝,是一層鋁袋、一層食品級塑料袋,再加上五層厚的瓦楞紙箱。
所需材料雖簡單,但存茶效果最為出色。
根據存茶數量的多少,搭配相應的包裝規格大小,讓每一片茶葉都能得到充分的保護。
只要做到每一層都完全密封,避免頻繁開箱和空氣交換,就能為白茶提供一個穩定適宜的陳化環境。
機器封口的泡袋,雖然在密封性能上有著一定優勢,但不足以起到長久保護白茶的作用。
物質轉化總歸會受到局限,最終效果依舊不盡人意,還是三層包裝法的實用性更強。
《3》
原因二:泡袋包裝易擠碎干茶。
真正能夠做到長期儲存的白茶,含水量不得超過8.5%的標準,始終處於極度乾燥的狀態。
特別是梗長葉寬的秋壽眉,製為散茶狀態的成品茶,形態最為蓬鬆,稍有不慎就容易碰碎。
要將它們裝入泡袋,只能靠人工手動操作,但再細緻謹慎,也避免不了折損的出現。
再將大量包裝好的秋壽眉裝入運輸箱中,隨著車輛的顛簸,泡袋內部的茶葉也來回晃動。
持續的碰撞與摩擦,無疑會進一步加劇碎茶的產生,品質也因此受到損害。
白茶如果碎葉太多,不僅影響到外觀的美觀度,還會對飲茶體驗造成影響。
由於碎茶與水的接觸面積變大,沖泡時更容易釋放出過多的內含物質。
原本通過控制蓋碗的開口角度就能阻擋茶葉流出,但有了這些碎末,出湯難度變得更高。
按照1:20的標準茶水比例沖泡,茶湯卻變得又濃又苦,品茶樂趣也因此降低了不少。
為了保持白茶干茶的相對完整,壓製成餅茶形態,成為了一種更具優勢的選擇。
餅茶較為緊實的整體結構,在有限的空間內,可以儲存更多的白茶。
在整箱密封嚴實的基礎上,搭配上泡沫紙等防護措施,進一步減少茶葉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可能受到的擠壓,最大化避免外界碰撞帶來的損耗。
《4》
原因三:泡袋包裝成本更高。
如今,越來越多的超市推出已經精心搭配好的食材,其中涵蓋了烹飪某道菜肴所需的所有原料。
從主料到輔料一應俱全,極大免去了消費者逐一挑選原料的麻煩,節省了備料所需的時間和精力。
由於商家在搭配食材時需要進行篩選、打包等一系列操作,這些額外的勞動成本,自然會反映到最終的銷售價格上。
已經搭配好的食材,每樣分量不多,但標價普遍高於單獨購買各項原料的總和。
同樣的道理,每一包小泡袋的茶葉都需要單獨進行稱量、封裝等操作。
這些步驟不僅耗時費力,還增加了包裝材料的消耗。
多出來的成本,最終也會以更高的售價形式,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從性價比的角度來看,相同的干茶重量,選擇小泡袋,茶友們需要支付更多的費用。
在白茶品質相同的情況下,大家自然會傾向於選擇價格更為親民的普通包裝。
畢竟,茶葉真正的價值,在於茶湯中蘊含的馥郁香氣與細膩風味,而非外在的美觀。
能夠提供真實可靠的防護保障,才是包裝的意義所在。
平日在家泡茶,僅需準備一把克秤就能精準稱出所需干茶量。
對於消費者來說,顯然也沒有必要為了短短几秒的便捷,增加自己的喝茶成本。
除非是外出攜帶,泡茶條件有限,小份量的包裝才能真正發揮出本身優勢。
《5》
短期存茶用遮光密封袋或馬口鐵罐,長期儲存採取三層包裝法。
能夠被廣泛應用的做法,自然有著不可替代的優越作用。
注重整體不等於不重視細節,也不意味著要追求極致的完美。
注重整體,就是要在把握大局的基礎上,有選擇性地關注細節。
盡心儘力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實現更長遠的成就。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