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老人過世時,你要明白:下葬遇三兆,後代出貴人

2024年09月13日15:30:16 育兒 6448

從古至今,關於葬禮,設定了很多的習俗,也留下了很多的古訓。

比方說,「積雪壓墳,必出貴人;逢雨打靈,後代必窮」。就是指,落葬的時候,天空下了雪,這是好兆頭,若是遇到了大雨,路面濕滑,不便於做事,兆頭就不好了。

在很多地方,有這樣一句古訓:下葬遇三兆,後代出貴人。

按照傳統的說法,老人落葬的時候,遇到蛇出沒、下小雨、公雞叫,就是吉利的事情。

顯然,古人的一些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只是主觀臆斷而已。在不同的鄉村,可以解釋出不同的意思,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作為新時代的人,對於古訓,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人到中年,參加葬禮的次數相對多一些,也要主持大家庭的葬禮,挺起家庭的脊樑,因此對於古訓的解讀,應該更加用心,也要注重推陳出新,減少迷信。

家中老人過世時,你要明白:下葬遇三兆,後代出貴人 - 天天要聞

01

落葬時,幫忙的人特別多:先輩人緣好。

同樣是一場葬禮,有的家庭門庭若市,有的家庭門可羅雀。

同樣是一座村莊,不同的家庭的葬禮,來幫忙的人,數量是大不一樣的。

透過現象看本質,參與落葬的人多了,說明家裡的老人,活著的時候,人脈是特別好的,也很樂於幫助別人。

按照「禮尚往來」的規則,來幫忙的人,很大一部分是帶著「還人情」的想法來的。

「還人情」的人多了,其中就有我們的貴人,多珍惜,子孫就能得到更多的關照,自己也會變得貴氣。

魯迅先生過世後,送葬的隊伍排了好幾里地。

因為來的人太多,家裡不得不增加了一天的時間以供大家弔唁。

落葬的這一天,抬棺的人,有巴金、胡風等大文豪。

多年後,魯迅的兒子周海嬰,持續被大家關照。

周海嬰走到哪裡,似乎都是名人,無形之中就要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變成優秀的人。比方說,他在北大物理系讀書時,打了幾次牌,就被人教育:「魯迅的兒子不好好讀書,只知道打牌跳舞。」

把先輩的人脈留住了,就變成了世交,從而子孫的發展,就容易多了。

比爾蓋茨說過:「一個人永遠不要靠自己一個人花100%的力量,而要靠100個人花每個人1%的力量。」

周圍都有好心人,都有人情味,都出一分力,人生自然就被托舉了。

家中老人過世時,你要明白:下葬遇三兆,後代出貴人 - 天天要聞

02

落葬時,家人不爭財產:家庭風氣好。

按照習俗,若是家裡的老人過世了,子孫就要坐在一起,看看如何分配財產。

若是老年夫妻之中,一個人過世了,另一個人還健在,除了財產安排,還得有養老的安排,不能讓活著的老人,孤苦無依。

可悲的是,很多家庭,老人屍骨未寒,大家就開始爭奪財產,誰都有一份私心。

我的外婆落葬後,當夜就安排分配財產的家庭聚會。

小舅舅一直負責保管外婆的存摺。但是他開口就說:「這些年,媽媽的開銷不少,我是把錢用得差不多了。」

四舅舅說:「當初,把存摺交給你,上面有五萬多,你怎麼都花完了?買了啥?」

一連串的質問,讓小舅舅不知道如何回答。小舅媽在一旁,怒氣沖沖,認為大家太欺負人了。

我的母親、阿姨想要說句公道話,被四舅舅趕出去了,說「出嫁女,沒有資格管娘家」。

事實上,外婆過世後,剩下的錢,四五千而已;農村的老屋,泥巴做的,價值幾百。但是幾個舅舅,鬧騰了一整夜。

現如今,我的母親和幾個舅舅,幾乎處於斷交狀態。

為了金錢,親人隨時可以翻臉,這樣的家庭,要出貴人,無疑是很困難的。親人都來傷害一個積極向上、大度的晚輩,這是內耗。

好的家庭,親人互相禮讓,和睦地分配家庭財產。並且積極照顧到困難的晚輩。

家和萬事興。後代要富貴,離不開和睦的家庭。

家中老人過世時,你要明白:下葬遇三兆,後代出貴人 - 天天要聞

03

落葬時,及時清理債務:家人信譽好。

很多人以為,人死債消。

真的是這樣的嗎?情況可以分好幾種。後代在繼承財富的時候,同時也要繼承債務;若是先輩沒有任何財產,那麼後代主動歸還債務,這是最高尚的行為。

拿著老人的錢財,然後丟掉一切的債務,逃之夭夭,這肯定是被社會譴責的。

真正有出息的後代,在老人落葬之後,及時清理債務,這就是「吃虧是福」的智慧。

「揚子晚報」上有一條消息。三十多歲的江蘇宿遷泗陽縣王集鎮的王吉,在清理父親的遺物時,發現父親王昭軍生前,承包工程,有七百多萬的外債,沒有清理。

耗費了三年的時間,王吉靠賣房、貸款、打工等,把債務還清了。他說:「「父親一輩子都重視名譽聲望......不能因為他走了我就欠錢,他死後的名聲,更加需要我去維護。」

《墨子》里說:「誠信者,天下之結也。」

一個家裡,有一個人失去了誠信,就是舉步維艱。

想要家庭持續發展,那就得一直誠信。晚輩主動承擔起長輩的債務,很快就會讓自己發光,做什麼都會得到大家的支持。這是品格的力量。

家中老人過世時,你要明白:下葬遇三兆,後代出貴人 - 天天要聞

04

任何一個家庭,都希望能夠大吉大利。那就不要一直迷信,而是要把小家庭融入社會大家庭,立足實際去工作、為人、持家。

有句話說得好:「時時刻刻聰明過人,這滋味並不好受,就像是置身於一種永恆的葬禮之中。」

人不要太精明,什麼好處都往自己身上攬,要學會幫助他人,利益上主動禮讓。

若要後代出貴人,那就要先輩積德積福,後代傳承好家風。

人到中年,在家庭的頂樑柱,要當大事,更要大格局。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俗話說得好,女大避父,兒大避母,兒子大了,媽也得學會放手 - 天天要聞

俗話說得好,女大避父,兒大避母,兒子大了,媽也得學會放手

高三那點事兒,做過父母的都懂。辭職、租房、陪讀,咱們中國爸媽特別是媽媽,為了孩子什麼都豁得出去。別說小出租屋蝸居一年,天塌下來都認。有誰不是想著:「我再堅持堅持,他就能上一所好學校!」但是時代變了,眼下陪讀早把家變成了「全職保姆加心理諮詢室
原本,這就是人生!(讀到心酸) - 天天要聞

原本,這就是人生!(讀到心酸)

原來,你會經歷必須經歷,你會走過必須走過的,你會失去不可避免的,你會承受難以承受的,你會撐住不能撐住的,你會肩負必須肩負的一切,這就是人生。
一個人(深度好文) - 天天要聞

一個人(深度好文)

自誕生至終結,無人能全程相伴。父母會老去,留下我們獨自面對生活的風雨;朋友會散落在天涯,各自追尋夢想;愛人或許也會在某個轉角離去,留下我們獨自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孤獨,並非我們主動選擇,而是生命賦予的必然課題。周國平曾言:「孤獨是人的宿命。」學會與孤獨共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