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是一個合格的金庸武俠迷,就會發現金庸的武俠著作擁有許多特色。
首先,金庸的武俠小說看似虛無縹緲,實則邏輯性很強。
第二,金庸的武俠小說結合了真實的歷史事件,讀者們久讀之下會情不自禁地信以為真。
第三,金庸採用了「留白式」的寫作手法,即便全書落下了劇終的帷幕,可依舊有諸多懸而未解的謎團供讀者們去探索。
好比在《倚天屠龍記》里,金庸用寥寥數字將郭靖寫死,那郭靖之子呢?他難道就跟著郭靖一起戰死么?
一、郭靖之死
若只看電視劇,我們還真不知道郭靖竟被金庸寫死。直到長大之後仔仔細細地翻閱了《倚天屠龍記》,身為讀者的我們才知道在楊過退隱之後的第13年,忽必烈率領十萬鐵騎捲土重來,郭靖久戰之下為國捐軀。
原來金庸筆下的郭靖雖然練成了多門神功,還苦讀岳飛留下來的兵法《武穆遺書》,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勇。但在真實的歷史之中,忽必烈的確踏平了襄陽城,繼而為創建元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而金庸只能順勢而為,將郭靖塑造成一個戰死沙場的悲劇英雄。
不過金庸並未詳細闡述郭靖戰死之後的江湖,而是選擇性地跳躍了近百年的時間,讓筆下的江湖直接來到了動蕩不安的元朝末年。
只要金庸願意,他完全可以再寫一部《神鵰俠侶II》,這樣一來,缺失的劇情就能與《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珠聯璧合,合稱為《射鵰四部曲》也不為過。
二、缺失的劇情
倘若真有《神鵰俠侶II》,誰會是此書的主角?筆者認為,此人多半會是郭靖之子郭破虜。那時蒙古大軍兵臨城下,聰慧機敏的黃蓉深知襄陽城岌岌可危,與其讓郭破虜跟著一起飛蛾撲火,倒不如假傳郭破虜戰死的消息,好讓郭家的香火得以延續。
於是郭破虜在黃蓉的安排之下跟著難民逃離了襄陽城。對於蒙古人來說,他們並不知道這是黃蓉安排的一個計謀,真以為郭破虜跟著父母一同戰死,江湖之中就此有了這麼一句傳言:襄陽城破之日,郭大俠夫婦與郭公破虜同時殉難,屠龍刀不知下落。郭祖師當時身在西川,待趕去想要相救父母親人,卻已為時不及...
那郭破虜逃出生天后會哪呢?原來忽必烈這個人城府極深,儘管他也聽聞了郭靖一家戰死沙場的消息,可仍是不放心,不斷派出兵馬刺探郭靖後人的下落,非要斬草除根不可。
在這種逆境之下,郭破虜哪敢以真實姓名示人?只能隱姓埋名,蟄伏了數年之久。
三、隱姓埋名,終成魔教教主
郭破虜想到了俠之大者郭靖,也想到了神鵰大俠楊過,他們二人都是保衛襄陽城的大英雄。如今山河破碎,郭破虜試圖效仿郭靖與楊過,於是郭破虜取了郭靖「郭」的耳朵旁,又取了楊過「楊」字的右邊,湊成了一個「陽」作為自己的姓氏。
接著郭破虜以陽作為姓氏,給自己取了一個全新的名字喚作陽頂天。這個「天」暗指元朝,那時蒙古人攻破襄陽、佔領了中原,創建了元朝。而那個「頂」字指的是頂天立地,和「天」合在一起象徵郭破虜要在這個亂世江湖裡作為頂樑柱,繼續傲然挺立於天地之間,絕不接受蒙古人的奴役。
但陽頂天也深知孤掌難鳴,憑藉他一人之力如何能與元朝相抗衡?機緣巧合之下,陽頂天救了明教第32代教主衣教主一命,他又從衣教主那聽聞明教也極其痛恨蒙古人。於是陽頂天在衣教主的介紹之下入了明教,深得衣教主的賞識。
衣教主死後,陽頂天成了明教第33代教主,他直接拒絕了波斯總教投降元朝的命令,帶著明教教眾非要和蒙古韃子死磕到底。為了招兵買馬抗衡元朝,陽頂天不惜吸納了諸多歪魔邪道,明教徹底淪為魔教,與六大門派的恩怨也越加不可調節。
當然,以上解讀並非空穴來風,主要有以下依據:
1、郭靖黃蓉將屠龍刀傳給了郭破虜,湊巧的是,陽頂天用的也是一柄刀。金庸是這麼寫的:陽頂天說著除下外袍,取出一柄單刀,他是決意往潭中一跳,從此不再起來了……
而且陽頂天死在明教密室之後沒過多久,屠龍刀突然出現在江湖裡,惹得群雄紛爭不止、仇殺不斷。
2、陽頂天為何敢拒絕波斯總教「降元」的指令?除非他就是郭破虜,和蒙古人有著不共戴天之仇。
3、明教和六大門派的恩怨由來已久,可那時候的張三丰若聯合峨眉派的郭襄攻打明教,明教早就不復存在,畢竟張三丰和郭襄都是一代宗師,兩位強者結成聯盟,陽頂天的武功再高也無法招架,但張三丰和郭襄為何沒有這麼做?
答案也很簡單,他們也發覺了陽頂天的真實身份,這才沒有將明教連根拔起。
可惜的是,金庸在寫完《鹿鼎記》就宣布了封筆,否則若以陽頂天作為主角,講述郭靖死後的精彩故事,必是一部蕩氣迴腸的武俠巨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