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珺 劉文利
非意願性關注是指對他人發出明確的、帶有性內容和性意圖的令人不悅的語言或行為,包括公然的行為或語言,比如一個或一群男性向女性發出不受歡迎的哨聲、嘲諷和猥褻的話語;男性在交談時盯著女性的胸部或身體;明示或暗示性行為意圖的口頭言論等。也有學者將其劃分為性騷擾三種形式中的一種,其他兩種分別是基於社會性別的騷擾和性脅迫。
美國國家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兒童時期受到非意願性關注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在外表、學業、身體意象方面的自卑和低自尊。
當今時代,手機、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可能成為非意願性關注的來源。比如在公共論壇上或私下聊天里出現的明確含有性信息的語言,包括問及被騷擾人的性器官、個人隱私,以及發出與性相關的聲音、信息或圖片等。
那麼,父母如何幫助孩子預防和應對非意願性關注?
重視但不要過度驚慌
孩子步入青春期後開始產生性吸引並受到性關注是很正常的。但其中有一些性關注,無論是來自陌生人或熟人的猥褻性言語、行為,都可能是對孩子有害的非意願性關注。此時,父母應及時了解事發後孩子的感受,肯定他們的感受,並讚揚他們及時跟父母溝通的做法,鼓勵孩子建立並維護自己的個人界限,比如教會他們什麼是許可,什麼是拒絕,在什麼樣的場合下給予許可或拒絕,這樣做分別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等。
作為監護人,父母在孩子遇到非意願性關注時不必表現出過度的驚慌,寸步不離地監視孩子的一舉一動,而是鼓勵孩子增強自己的安全意識,建立並維護自己的個人界限。
站在孩子一邊
當受到非意願性關注時,一些孩子會認為是自己做錯了什麼而招致這種令人討厭的性關注,從而產生對自己身體的厭惡和羞恥感,並可能產生強烈的自卑情緒,在受到性騷擾或性侵害時也更不願意去尋求外界幫助和支持。
因此,當孩子遭遇類似的狀況時,父母應及時與孩子溝通,告訴他們非意願性關注是對他們身體權利的侵犯,而受到這樣的對待絕不是他們自己的錯。父母應該積極關注孩子在事發後的情緒變化,安撫他們情緒的同時保證能和他們暢通、平等地交流,讓孩子明確知道父母是和他們站在一邊的。
和孩子談論何為公共場所性騷擾
公共場所的性騷擾指在交通密集的地鐵站、火車站、商場、酒吧等發生的性騷擾。公共場所的性騷擾包括含有性含義的口頭或肢體行為,在他人非意願的情況下觸摸、拍打或捏掐,以及色眯眯地注視他人的身體,不顧其他人感受大講「黃色笑話」等。
如果孩子在公共場所遇到了性騷擾,父母應第一時間觀察到孩子的情緒甚至生理變化,及時和孩子溝通,確保其安全後告訴他們受到性騷擾絕不是他們的錯,讓孩子知道他們不是一個人面對這樣的遭遇。父母在和孩子普及有關性騷擾知識時,要特別教會他們如何預防性騷擾的發生,並提前演練在不同場所應對性騷擾的措施。以下幾種教孩子應對街頭性騷擾的做法可以供父母參考——
請求街上其他成年女性或一家人陪同一起走到安全區。比如:「那邊有一群人朝我吹口哨、喊叫,讓我感到很不舒服,我能不能和你一起走這段路,儘快離開他們。」
立即撥通可信賴的朋友或父母的電話,並一直保持通話狀態直到走到安全區;
立即走到人多的地方、街邊有人的商店或飯館裡;
在確保人身安全的情況下大聲呼喊,比如:「你的行為讓我作嘔,離我遠點兒吧!」「如果你有孩子,你敢跟你的孩子說這樣的話嗎?」
留心孩子使用的手機和社交媒體
頻頻發生的網路性騷擾、網路性剝削等不法危害行為嚴重影響孩子們的身心發展和性健康。父母在孩子接觸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時,應留心孩子看什麼,對什麼感興趣,特別是讓孩子沉迷的文化產品應該引起父母的高度關注。一些影視作品裡傳達狹隘的兩性感情觀和戀愛觀,比如無論是否喜歡,來自異性的性關注必然是女孩夢寐以求並感到驕傲的事情。這讓很多女孩在遇到非意願性關注時,很難區分對方的語言或行為是否恰當。
父母可以抽空和孩子一起觀看他們喜歡的影視作品或各類娛樂節目,創造機會和孩子交流節目里傳達的對兩性關係的不準確或錯誤描述,比如問孩子:「電視里的女主角都明確提出了拒絕,那個男生還是不依不饒,你怎麼看?」此外,父母可與孩子交流當下社交媒體上流行的現象和文化,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辨別一些虛假、錯誤的信息。
幫助孩子建立個人界限
幫助孩子建立個人界限的一個很關鍵因素便是教會他們如何說「不」。讓孩子知道未經他們的許可,任何人都不可以在違背其意願的情況下、以任何方式觸碰他們身體的任何部位,遇到讓他們覺得不舒服的情況,立即說「不」,並及時告知可信賴的成年人尋求幫助。
很多孩子會因為同伴壓力或社會性別規範而羞於說「不」。很多女孩從小被教育要保持女孩應有的「甜美」「乖巧」「溫婉」等形象,當她們遇到非意願性關注時,比如被異性挑逗,甚至是強迫發生肢體接觸時很可能會因為羞於拒絕而選擇服從。同樣,很多男孩從小被教育要有「洒脫」「不拘小節」等所謂「男子漢氣質」而要求自己「能忍則忍」。當他們遇到讓他們感到不舒服的非意願性關注時,他們很可能會屈從於同伴壓力或「男子漢氣質」而羞於說「不」,更不會向父母傾訴自己的遭遇。
因此,父母應在孩童時期就幫助孩子建立個人界限,讓孩子知道他們有說「不」的權利和應該說「不」的場合。父母可以根據以下提問清單幫助孩子消除障礙,勇敢說「不」:
是否讓你感到不舒服?
不敢說「不」是不是因為害怕傷到別人?
不敢說「不」是不是因為害怕自己因此表現得不像個「男孩」或「女孩」?
是否會因為朋友或同學的壓力而不敢說「不」?
同樣重要的是,父母在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個人界限時,還應教會孩子如何尊重他人的個人界限和權利,當做/說出了令他人不快的行為或言語時(即使是無意的),也應該及時道歉,因為那是不尊重他人身體權利的錯誤行為,只有在維護個人界限的同時尊重他人的個人界限,才有利於建立互相尊重的人際關係。
保證孩子的安全
父母在尊重青春期孩子享受其個人空間的同時,也需要提前和孩子溝通在和同齡人相處時如何保護自己的安全,比如告訴孩子酒精和毒品會影響人作出理智的判斷和決策,盡量避免酒精,更不能碰任何毒品;去人多的場合,盡量結伴而行;保證通訊暢通,及時告訴父母自己的處境和需求;不要搭乘陌生人的車,即使是同齡人;教會孩子應該如何有效地拒絕非意願性關注,用什麼樣的言語(包括肢體言語)表達自己的態度。
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監護人,當孩子遇到非意願性關注時,有責任與孩子一起面對、克服難關。父母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理解他們可能已經承受的精神壓力,從精神上給孩子關愛,並幫助孩子建立自己的保護機制,這也是保障孩子健康、福祉和尊嚴的必要做法。
(本文由北京師範大學性教育課題組特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