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髮現兒童讀物不足以講述兒童的死亡

2024年04月15日15:45:19 育兒 1946

瑞典,他們研究了如何描述死亡以及它在兒童讀物中扮演的角色。事實證明,幾乎沒有任何關於英雄之死的故事可以讓小讀者產生共鳴。

醫生髮現兒童讀物不足以講述兒童的死亡 - 天天要聞

據科學家稱,死亡是需要與孩子討論的關鍵話題之一。兒童文學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可以讓您更多地了解死亡這個每個人早晚都會遇到的現象,體驗悲傷或了解什麼可以幫助您應對死亡。然而,在某種程度上,死亡話題仍然是禁忌,根據這項新研究的作者的說法,應該更好地披露。

烏普薩拉大學醫學院教學醫院的一名醫學專業人士研究了瑞典圖書館 1983 年至 2023 年出版的 62 本兒童讀物,這些讀物面向 12 歲以下兒童,其文章發表在科學雜誌《死亡研究》上。年齡。她透露,幾乎沒有任何關於英雄之死的故事可以讓讀者產生共鳴。通常,在研究的作品中,寵物或年長的親戚(例如祖父母)死亡。一半的書提到了死亡原因。

主角——具有人類品質的兒童或動物——僅在樣本的 6% 中死亡,即在四本書中。文章作者堅信應該有更多這樣的故事。他們會幫助孩子認識到地球上的所有人都會死,包括他自己,並逐漸接受這個想法。患有絕症的兒童尤其需要這樣的書:根據之前的研究,對他們來說,誠實、公開地談論疾病和即將到來的死亡非常重要。

在樣本中,只有 60% 的兒童讀物中,作者使用了「死亡」、「死亡」和「死了」等詞。在其餘部分,這些概念被委婉的說法所取代:「睡著了」、「死了」、「永遠消失了」、「停止了呼吸」、「去了天堂」。研究人員表示,兒童可能難以理解以下隱喻:

「你甚至可以這樣嚇唬孩子。例如,孩子會開始害怕睡覺,因為「睡著了」但沒有醒來的人沒有回來。」

大多數研究的書籍都描述了悲傷。一般來說,主角在親密的人圈子裡經歷某人的死亡:親戚、朋友。他們談論悲傷並紀念死者。文章的作者認為這是一個正確的趨勢,因為通過這本書,孩子們將悲傷理解為一個可能漫長但逐漸結束的過程。然而,研究人員指出,根據她的觀察,在瑞典以外的其他歐洲國家,描述悲傷的兒童文學要少得多。

文章作者還指出,書籍中的葬禮僅在基督教傳統中描述。在她看來,兒童文學的編輯應該擴大作品所反映的觀點:「死亡和悲傷與宗教密切相關,因為它們迫使我們質疑我們為何而生,為何而死,以及這一切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的社會有更多的人生哲學和宗教。」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俗話說得好,女大避父,兒大避母,兒子大了,媽也得學會放手 - 天天要聞

俗話說得好,女大避父,兒大避母,兒子大了,媽也得學會放手

高三那點事兒,做過父母的都懂。辭職、租房、陪讀,咱們中國爸媽特別是媽媽,為了孩子什麼都豁得出去。別說小出租屋蝸居一年,天塌下來都認。有誰不是想著:「我再堅持堅持,他就能上一所好學校!」但是時代變了,眼下陪讀早把家變成了「全職保姆加心理諮詢室
原本,這就是人生!(讀到心酸) - 天天要聞

原本,這就是人生!(讀到心酸)

原來,你會經歷必須經歷,你會走過必須走過的,你會失去不可避免的,你會承受難以承受的,你會撐住不能撐住的,你會肩負必須肩負的一切,這就是人生。
一個人(深度好文) - 天天要聞

一個人(深度好文)

自誕生至終結,無人能全程相伴。父母會老去,留下我們獨自面對生活的風雨;朋友會散落在天涯,各自追尋夢想;愛人或許也會在某個轉角離去,留下我們獨自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孤獨,並非我們主動選擇,而是生命賦予的必然課題。周國平曾言:「孤獨是人的宿命。」學會與孤獨共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