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本來是個喜慶的節日,合家團圓的節日,開開心心的節日,但是一些陋習卻常常會破壞這個節日的氣氛,傷人傷心。
一是不能在娘家過年的習俗
有些地方嚴格遵循出嫁女不能回娘家過年的習俗,從除夕到初一都不讓出嫁的女兒在家裡,說是對兒子不好。
哪怕是已經離婚的無家可歸的女兒,這兩天父母也狠心地把她們趕出家門,以前窮住不起賓館,有的離婚的無家可歸的女人就只能在山上的破廟中湊合過年。
過年本來是闔家團圓的節日,一些遠嫁的女兒,想著早點回去多陪陪父母,或者受假期的限制,想在除夕和父母過個團圓年,但大包小包的禮品拎著,滿懷期待地回到家,卻被父母兄弟無情地趕出家門,只能去縣城找賓館住。
闔家歡樂,煙花綻放的除夕之夜,只能一個人孤零零地在賓館中,可能連口熱乎飯都吃不上,忍不住淚流滿面。
那明明是自己生長了幾十年的家,怎麼自從領了結婚證,就再也不能回去過年了呢?在家陪父母過個年,究竟會對兄弟造成什麼樣的傷害呢?
想不通,實在想不通,這個習俗不管當初是為了什麼而形成的,而今都是不再適用的,該廢除就廢除吧。
二是包錢餃子的習俗
很多地方保留著過年在餃子里包錢的習俗,每年包餃子的時候,都會在裡面包上幾個硬幣,誰吃到這個硬幣,意味著誰就是家裡的有福之人,這一年就會發大財,行好運。
其實,這不過是圖個吉利和彩頭,完全可以包一個枸杞子或切一小片棗放進去,還紅紅火火的。
硬幣包在餃子里,總還是有安全隱患的。每年總有因為不小心蹦著牙的,甚至還有小孩不小心吞了卡住的,真的太危險了。
更主要的是硬幣上還有很多細菌,很難完全清洗乾淨,非常不衛生不健康,所以餃子里放硬幣這個習俗可以完全取消,或適當地改一改,放點衛生安全的食材進去也行。
三是給高額壓歲錢的習俗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壓歲錢已經開始變味,給的金額越來越高,每年過年因為的不滿和矛盾也越來越多。
有一個三年級的小孩攢下70萬壓歲錢,真是顛覆了我的想像。
壓歲錢應該像廣東學習,每個紅包只報十塊二十塊的,圖個開心快樂就好,很多地方的壓歲錢成了攀比,成了負擔,成了矛盾之源。
以前大家都一個孩子,矛盾還少一點,現在有的家裡一個,有的兩個,有的三個。有的人以為應該按孩子給,每個孩子都一樣,有的人主張應該按照家庭給,要不孩子少的年年吃虧。
有的做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偏心偏肺,給孫子孫女多,給外孫外孫女少,無形中在孩子間製造了矛盾。
年年春節,都有因為壓歲錢的事鬧得不愉快的。與其讓壓歲錢給我們的節日添堵,不如取消或改一改的好,可以減少金額,或者只是父母給自己孩子,這樣就會減少很多矛盾。
四是吃剩菜剩飯的習俗
有的地方過年期間,每餐吃飯都要剩一點,寓意年年有餘。聽起來非常好,但這個習俗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總吃剩菜剩飯,非常不利健康;二是有的飯菜可能直接放壞倒掉了,非常浪費。
現在過年很多超市都還開著門,真的沒必要囤大量食材,一下做出很多吃的來。
吃多少買多少,吃多少做多少,不吃剩菜剩飯,頓頓光碟行動,健康生活,過一個健康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