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生的孩子檢查出患有惡性腫瘤,看似不可置信的問題,但卻真實發生在長沙。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兒童血液病、惡性腫瘤專家委員會委員趙軍陽教授在長沙愛爾眼科醫院為一位出生1個月的嬰兒進行眼底篩查時,就發現了問題。
(▲趙軍陽教授(左)及醫護團隊在為患兒做檢查)
據了解,該嬰兒在廣州當地醫院接受常規新生兒眼病篩查時,發現視網膜處長了一個約8.9mm×6.8mm大小的黃白色腫物,根據經驗判斷,檢查醫生高度懷疑其為視網膜母細胞瘤。
為進一步確診,廣州醫院眼科醫生將該嬰兒的相關病情資料發給趙軍陽教授,趙軍陽教授確定這就是視網膜母細胞瘤(b期)。
趙軍陽教授介紹,視網膜母細胞瘤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眼內原發惡性腫瘤,通常發生在三歲以下兒童,約30%患兒雙眼受累,由於rb發生於嬰幼兒,早期不易發現,約半數患兒出現白瞳症,即瞳孔區出現黃白色反光,而被家人發現,即所謂的「貓眼」。以往由於該病發現得較晚,大部分時間已經失去最佳治療時機,甚至不能保留眼球。
為儘可能減少對患兒身體的危害,趙軍陽教授及治療團隊經過討論最終選擇進行「視網膜母細胞瘤選擇性眼動脈灌注手術」。
在明確患兒手術指征、制定詳細手術方案後,近日,由趙軍陽教授主刀,將化療藥物精準輸送到眼腫瘤部位,最大限度保護了患兒的眼部健康組織。
手術進行的很順利,複查時寶寶的腫瘤明顯縮小。趙軍陽教授建議父母先再行2次介入治療,並定期複查。
「隨著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視網膜母細胞瘤已是所有兒童期癌症治癒率最高的一種,若能及時發現並治療,約95%-98%的患病兒童能夠康復。但最重要的是『早發現』。」趙軍陽教授表示,不幸的是,資料顯示我國對於晚期患兒經積極治療後其一年生存率僅為50%,嚴重影響患兒的視力及生命。這主要是由於早期rb視力損傷,但外觀上不會顯現,只能依賴特殊器械檢查才能發現。
因此,趙軍陽教授提醒,新生兒眼底篩查及0-6歲的孩子42天、3個月、6個月和往後每半年一次的視功能檢查和定期眼底檢查是非常必要。
長沙愛爾眼科醫院自開展新生兒眼底篩查以來,每天為數十個新生兒到院進行眼底檢查,幫助患兒家長早期發現寶寶眼底存在問題,及早治療和干預。醫院眼底病專科擁有同步國際的先進檢查設備,能更早發現視網膜母細胞瘤、視網膜發育不良、早產兒視網膜病變、視網膜出血等各種眼底病變,為患兒爭取更多的治療時間。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於毅
(編輯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