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邱添
不知從何時起,家長們的育兒焦慮,已經從教育蔓延到顏值和身高。總覺得孩子長得慢,焦慮孩子沒有別家娃娃長得高,於是補鈣、運動、食補齊上陣,甚至病急亂投醫去打生長激素……

對於家長們的身高焦慮,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兒童保健科主任醫師余濤表示:家長們重視孩子的生長發育是對的,但不應該過度焦慮,更不能盲目打生長激素,首先需要確定孩子是不是真的矮小,以及為什麼會矮小。
如何判斷孩子是不是真的矮小?
「家長覺得孩子個子矮、長得慢,通常都是對比出來的。越對比,越焦慮。但每個孩子情況都是不一樣的,遺傳基因不一樣,飲食作息也有差別,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孩子自己的生長速度和生長曲線。」余濤說。
余濤表示,家長應定期帶孩子做兒保或體檢,記錄身高體重數據並描記生長曲線,當孩子的生長速度或生長曲線低於正常標準時,可以帶孩子到正規醫院檢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哪些因素會影響孩子的身高?
余濤告訴記者,研究表明,成年人的身高大約有70%受遺傳因素影響,其他的30%取決於後天因素。
也就是說,影響身高的最大因素是遺傳,但除了遺傳基因,身高也受以下後天因素的影響:
性早熟:性早熟也就是過早發育,主要指女孩在8歲前,男孩在9歲前即出現性發育徵象,這樣孩子可能會出現骨齡超前、骨骺提前閉合的情況,影響最終身高。
疾病:一些內分泌疾病影響骨骼發育從而影響兒童身高發育,如生長激素缺乏、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另外一些諸如慢性腸胃炎、心臟病等影響營養吸收的慢性疾病也會影響身高。
營養:充足均衡的營養是健康生長發育的保障,若長期營養不良,就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
睡眠:生長激素分泌在夜間深睡眠的時段達到峰值,睡眠不足會導致生長激素的分泌減少,從而影響身體的正常生長發育。
干預身高就等於打生長激素?
很多家長有個誤區:一提到身高干預,想到的就是的打生長激素,把身高干預和生長激素劃等號。
其實,家長想要娃娃長得高,安全的、非藥物的干預方法也有很多,比如從營養、睡眠、運動等方面進行干預和管理。
「不要一開始就盲目打生長激素,生長激素不是萬能的,既不是每個娃兒都可以打,也不是打了就一定有用。」余濤強調。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