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孩子上了大學之後,不再學習,而是沉迷於吃喝玩樂、沉迷於玩遊戲。
主要是因為一、他們從小被灌輸了好好學習,將來能考個好大學的思維。
二、他們從小的世界裡被學習安排滿了,被父母都規劃好了,自己沒有規劃能力。
三、他們從小被植入了我學習就是為了考一個好大學的思維。
考上大學之後,沒有了目標就沒有了學習的動力,再加上大學老師也不再像以前的老師那樣管理,又遠離父母,他們會把小時候失去的玩的機會都彌補回來。
所以從小給孩子種下遠大的志向、願力,而不是短期的目標,讓孩子學著自己規劃自己的時間。
不要讓孩子的世界裡只有學習,特別0-12歲之前要帶孩子去各地旅遊提高孩子的認知。
0-12歲之前大部分的選擇來源於父母的選擇,父母的選擇來源於父母的認知。
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好多父母都熱衷於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
但是父母有沒有思考過給孩子報輔導班有沒有等時間花出了更多的時間成本。
比如:我們認為無限的增加孩子的學習時間,孩子分數就會增加,就像工作後無限增加工作時間,掙錢就越多。
我原來8小時掙5000元,現在我16小時掙了6000元。
多掙了1000元卻用了兩倍的時間,孩子若水用了2倍的時間只提高了5分、10分,說明孩子的學習效率是下降的。
家長們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在提高孩子學習效率上花時間,而不是在增加時間上花時間,這就是思維方式。
小學一直在學習的孩子會有其它方面的不足。
如果孩子一直和書本打交道,他整天面對題目,那他如何與人打交道呢?
他不知如何與同學相處,沒有和同學玩在一起,有些孩子為啥喜歡玩遊戲,因為在遊戲中他能建立更多的社交關係,有共同的朋友,他們之間有共同的話題。
家長應該多在孩子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效率上下功夫。
家庭教育的最重要的方式是提高父母的認知,在自我效率自我認知的基礎上,我們的行為會因為我們的認知有所不同。
暑假是引導孩子做自我規劃的時間,現在很多的大學生不知道如何規劃時間。
因為小時候規劃全被老師和父母做好了,一旦到了大學課業輕鬆了,社團活動多了,沒人管了就不知道如何規劃時間了。
所以家長要逐步放手讓孩子進行時間規劃。
孩子小的時候家長要如何培養孩子:
一、0-6歲的孩子要給他一個無聊的時間。
0-6歲孩子比較容易規劃,他不會讓自己閑著這時不要給他電子產品。
0-6歲孩子對電子產品並不依賴,這時給孩子一些樂高、洋娃娃、過家家的一些東西,邀請幾個小朋友到家裡玩,他們一般不會去粘著父母。
他會在他的世界裡去發現無數新奇的東西。
0-6歲要給孩子留白的時間,孩子在留白的時間裡就會自我創造。
不要把孩子的時間塞得太滿,就是給孩子留白的時間讓他在他的世界裡去玩。
二、6-12歲構建孩子的思維方式,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帶著孩子去長見識。
思維方式的培養給孩子讀一些經典,比如《論語》,或讓孩子去參加一些關於心性培養的課程。
不要完全禁止孩子看電視、玩手機,適當的看電視、玩手機,但是要和孩子溝通好時間,慢慢引導他手機是工具。
讓孩子大量去參加一些運動,運動會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讓孩子終生受益。
旅遊時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讓孩子去規劃,比如買車票、做攻略。
對孩子來講他沒有去過的任何地方對他來說都是風景,路上所有的經歷都可以成為他人生的財富。
不要給孩子設計的面面俱到,不要很多事情給他安排的那麼周全。
當你把孩子所有的規劃設計的面面俱到,孩子就會喪失規劃的能力。
愛孩子就是要給他留白讓他去規劃,允許他丟東西、允許他走彎路、允許他走錯路、允許他坐錯高鐵、地鐵,這些都是他人生的經歷。
規劃要在實踐中去學習。
當孩子心中有了志向,又會規劃自己的時間,這樣的孩子將會有一個圓滿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