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後,家長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孩子越大,越不好管理。在管理孩子的過程中,催促就成為了最常見的方式。
面對總是拖拖拉拉的孩子很少有家長能有好的情緒,即便是有那也僅僅是在第一次。
今天帶的家裡的兩個寶貝去上課,時間已經很緊張,結果兩個寶貝卻一個比一個磨蹭。真的是急壞了我,瞬間就要情緒崩潰。最後在一片催促中吵鬧聲中才著急地出了門。
兩個孩子自己還似乎很委屈,嘴裡也念念有詞:「我們已經很快了,你不要再催了。」弟弟更是直接說:「我不想去畫畫了」。面對兩個孩子的反應,讓我的內心更是面臨崩潰。
在催促中,孩子的行為模式發生了變化,很容易受到影響,也使他們的行為模式發生變化,家長卻還不「自知」。
一、具體對孩子會有哪些影響呢?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執行力會變得更差
催促的過程中,孩子的執行力會變得很差。形成一個壞的習慣不催不做,單純地依賴父母的催促。形成一種錯誤的依賴,會影響孩子的自律和自理能力的提升。
2、 做事情缺乏動機變得盲目
每個孩子在催促過程中就會變得缺乏動機,根本不知道自己每天要做什麼。被父母的催促,弄得心情和脾氣都很焦躁,根本無暇思考。
3、 孩子的積極性變得很差
孩子做事情要自己喜歡做,有積極性才能做好。可是在不斷地催促著,孩子的行為就會變得很消極,即便是願意去做,也會變得不願意去做。反而變成了對抗父母的一個方式,這種行為一旦形成,會影響孩子做事情的效率。
4、 注意力容易分散
良好的注意力是學習的基礎,可是在父母的催促中,他們的注意力會受到影響。在做事情的時候,反而不能專註地去做事。注意力受到了影響,學習什麼事情都會變得很困難。
孩子的行為模式,是需要循序漸進來建立的。可是一些父母的任性催促,對孩子造成了沒有必要的干擾,使其行為發生了質的改變。想去做的事情也不願意去做了,本來還想繼續嘗試也會放棄,在他們的心裡只會造成一種想法「已經是這樣了,那就讓他催吧。」
根據研究發現,孩子的一些消極,多半都跟催促有關。一些性格倔強的孩子,還會在催促中變得更為任性、叛逆,最後變得破罐子破摔。
一、孩子為什麼會磨蹭?
孩子為什麼會磨蹭,被家長催來催去呢。第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的自理能力不夠,由於自己能力有限,做事情別人會很慢。
第二個原因是跟性格有關,一些性格屬於慢熱型的孩子,通常都屬於慢半拍。
這是他們正常的表現,所以家長不要總是把他們和別人比來比去。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再來決定如何做?
第三個原因是因為孩子的習慣沒有養成,小孩在寫作業的時候總是邊寫邊玩,必然會浪費時間。所以整個過程就會變得很慢,效率也很低,就會形成父母眼中的磨蹭。
二、關於磨蹭的孩子家長如何用不催的方法讓他們改變
在面對孩子磨磨蹭蹭的行為時,家長該如何不用催促也能讓他們改變。只要家長使用的方法得當,孩子就可以避免很多錯誤的行為模式。
1、首先樹立孩子的時間觀念
有句古詩說得好:「一寸光陰一寸金」,家長要樹立孩子的時間觀念。讓孩子明白時間是寶貴的,在遊戲中體驗不同時間的長短。比如玩1分鐘有多長?或者5分鐘遊戲等。
自己感受時間,更利於時間觀念的養成。讓孩子自己把時間寫清楚,做什麼也要做好時間的預算,這樣可以避免孩子拖拉磨蹭。
2、其次教會孩子做規劃
父母要教會孩子去做規劃,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就要做到心中有數。把需要做的事情一一地進行羅列,列舉出哪些事情先做?哪些事情後做。每一次都做到心中有數,既做到了心中有目標,也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改變拖拉磨蹭的行為。
3、還有就是買一些計數器
可以購買一個鐘錶或者是計時器,把時間變成可以看得到的東西。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就能夠自己通過計時器掌控時間。方便孩子建立時間觀念,也能更好地認識時間。
4、最後就是要為孩子建立良好的習慣
性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成敗,要從小注意孩子習慣的養成。生活中任何的一件小事都不能忽視,都要注重習慣的滲透。
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把每件事情都完成再去玩的習慣等。習慣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幫助孩子出現拖拉的行為,利於孩子自理能力、自律性的養成。
除了以上這些,父母在跟孩子表達要求時也要表達清楚,不要沒有重點,口無遮攔。把自己所提的要求說清楚,孩子聽得明白,也是十分關鍵的。
總結:世界上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所以父母要我有一顆平常心,不要總是拿著孩子比來比去。發現孩子的優點和缺點,多一些包容少一些催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