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教育的關鍵,不在成績,而在這2點

2021年09月20日17:53:02 育兒 1308

我有兩個孩子,我兒子已經26歲了,我女兒14歲,正在青春期。

所以,有一些自己教育孩子的心得,再加上過去24年從事心理行業工作學習到的一些心理學知識,跟大家分享一下關於青春期孩子教育的心理話題。

希望能夠對大家教育自己的孩子有所幫助。

青春期孩子教育的關鍵,不在成績,而在這2點 - 天天要聞

什麼才是孩子教育的關鍵?

我是出生在農村的孩子,小時候我家周圍有很多大樹,每到冬天,樹都會落葉,也會有一些枯枝掉下來,有一些樹甚至一片葉子也沒有,像死了一樣。

如果你種一棵樹,在冬天時看到樹變成這樣,你會擔心嗎?會不會放棄這顆樹?甚至把它砍掉?

我想你不會,因為這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樹那麼大,總有一些落葉和枯枝,也會長一些蟲子,這都是樹的正常現象,所以你不會擔心。

你關心的是這棵樹是不是每年都在長大,它的樹根是不是扎得夠深。

只要樹每年都在成長,樹根扎的夠深的話,它就會回報你豐碩的果實。

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樣的。

我希望各位更關心的是孩子的一些核心問題,就像關心一棵樹,不要太在意落葉和枯枝,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樹榦和樹根上,這樣的話你才能夠抓到問題的核心。

同時,無論如何請記住:千萬別在冬天砍掉一棵樹!

青春期孩子教育的關鍵,不在成績,而在這2點 - 天天要聞

所以,什麼才是孩子教育的關鍵呢?

先跟大家分享兩個真實的故事。

第一個故事有點沉重。

一個學校的老師,跟我講述了這麼一個案例:

他說他班上有一個學生,有點調皮搗蛋,在班上做了一些比較出格的事情,他當時也不是太在意。

但老師習慣學生出了問題就找家長溝通,他在實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打了學生家長的電話,家長氣沖衝來到了學校,手裡拿著一根大棍子。

他的課室在二樓,當時正在上課,家長來了後,直接就把孩子從正在上課的課室中揪了出來,在走廊上就開始邊打邊罵,一邊揍一邊質問:「你為什麼要做這樣的事情?」

孩子面對父親的打罵,非常恐懼。

這是一個初二的男生,他退到走廊的盡頭,在退無可退的情況下,跟父親說:「你再打我就跳下去!」

父親正在氣頭上,氣沖沖回了一句:「你有本事就給我跳下去!」

沒想到的是,這個孩子真的翻過欄杆,跳了下去……

大夥嚇著了,所有師生都衝下樓,圍在那位學生的周圍。

這位父親一開始也被嚇到了,但當他看到自己的孩子並沒有死,只是摔斷了一條腿後,憤怒又上來了,拿起棍子又要揍孩子。

幸好被幾個老師攔住了,否則,孩子沒有摔死,也會被他打死。

當這位老師跟我描述這一幕時,我頭皮都在發麻,就算是現在我重新講述這個故事,心裡還是很難過。

當然,這是一個極端的故事,類似的故事在青春期孩子身上很容易發生,就算沒自殺這麼嚴重,過激的行為也幾乎發生在每一個孩子身上。

比如很多父母在氣頭上都會這樣說:

「有本事你別回家」;


「有本事你別吃飯」;


「有本事你不讀書」;

然後孩子就真的離家出走、不吃飯、不上學……

我曾寫過一本書,書名叫《別人怎麼對你都是你教的》,意思是:我們的語言,會引發對方的反應。

比如,兩夫妻在吵架時,其中一方說:「有本事你打我啊?」

這本來是一句氣話,但對方聽你這樣說,真的拳頭就舉起來了。

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階段,這個階段由於荷爾蒙分泌不穩定,性情會顯得多變。

就像三月天,忽晴忽雨,如果你自己的情緒修鍊不到家,你的情緒就會被孩子牽動。

同時,你的情緒又會反過來刺激到孩子,這樣就造成了惡性循環,衝突在所難免。

青春期孩子教育的關鍵,不在成績,而在這2點 - 天天要聞

我的孩子也不例外,我女兒在初一以前,性格活潑開朗,自律主動,簡直就是一個天使。

但一到初二之後,整個人都變了,彷彿從天使變成了魔鬼,當然多數時候還是天使,但有時候一瞬間就變成了魔鬼。

這是青春期孩子一個常見的特點。

面對這期間的孩子,我們該怎麼辦呢?

我先分享另外一個故事。

我女兒有一個同學,這位同學的爸爸因為有錢,所以他家房子挺大,有一個大大的花園,還有一個私家泳池,孩子們經常會到他家玩。

我曾經到過他家裡做客,在參觀房子的時候,我驚訝地發現他家一本書都沒有!

這麼大一幢別墅,當然會有書房,但,偌大一個書房,卻一本書都沒有!

我問他為什麼?他跟我講了自己的故事。

他是湖北黃岡人,黃岡是全國有名的高考成績非常好的地方。

他說高中的生活就像地獄一樣,在父母、老師的重重壓力下,他只能拚命讀書。

不僅他是這樣,幾乎所有同學都這樣,因為當地的文化就是這樣,每一個父母都把孩子往死里逼,在這樣一個非常極端的強壓下,他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學。

高考結束後,他把所有書都燒掉了。

大學期間,他基本沒有認真讀過書,因為他恨讀書,讀書給他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痛苦!

「還算幸運,大學比較好混」,他說,大學畢業之後,跟以前一樣,他又把所有的書都燒光了。

從此,他不再讀書,甚至見到書都不舒服。

他女兒當然有書,但他會要求女兒把書放回自己的房間。他跟女兒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開心就好」,從來不給女兒任何壓力。

這是我見過的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最寬容的一位家長,他理念很簡單:我不想我的孩子像我當年那麼辛苦,所以她快樂就好。

交待一下背景,他擁有的財富子孫幾代都花不完。

我不評論這樣做好不好,只想說他有資格這麼做。當然他的孩子活得真的挺快樂、開心的。

這兩個故事,一個是極端的用暴力的方式教育孩子,這是中國傳統的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案例。

另外一個是非常寬容的案例,全然的自由。

你覺得哪一種教育方式比較好?

青春期孩子教育的關鍵,不在成績,而在這2點 - 天天要聞

教育青春期的孩子,要「以終為始」

面對我們青春期的孩子,我們該如何是好?

如果我們還是把焦點放在成績上的話,我們會錯過另外一個比成績更重要的部分。

提升學習成績,當然很重要,但成績方面學校已經有了各種各樣的方法。

學校是專家,我不是專家,作為一名心理學者,我選擇相信學校,相信我們的老師。

同時,從心理學的角度,我認為在家庭教育方面還有比成績更重要的地方。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學會以終為始

青春期孩子教育的關鍵,不在成績,而在這2點 - 天天要聞

什麼叫「以終為始」呢?就是站在終點看起點。

在孩子教育上,就是站在孩子的未來,回看今天我們該如何教育他。

你希望你的孩子未來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一個健康快樂的人?


一個內外富足的人?


一個婚姻美滿的人?


人際關係糟糕的人?


依賴懦弱的人?


懶惰拖延的人?


被動抱怨的人?

如果你能從孩子一生的角度去看,對孩子未來有了一個願望之後,那麼你就會知道今天我們該如何跟孩子互動,特別是青春期有點叛逆的孩子互動了。

孩子未來的幸福跟什麼有關呢?跟成績有關嗎?

你有沒有看到當年你的同學中有一些讀書不怎麼樣的人,他現在非常有錢,生活也過得非常的幸福。

同時你有沒有看到有一些成績很好的學生,畢業之後在社會上混得並不怎麼樣,而且活得比較艱辛,比較艱苦,婚姻也不幸福?

如果成績並不能起到決定性作用,那是什麼在起決定性的作用?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三歲定八十」,這句話有沒有道理?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有點極端,但一個人的性格決定未來的命運,這是有科學根據的。

而一個人性格的養成,就在青春期以前這段時間。

青春期孩子教育的關鍵,不在成績,而在這2點 - 天天要聞

讓孩子擁有富足人生的2個關鍵

根據我過去二十多年對人的研究,結合我自己的人生經驗,我發現一個人未來是否成功,有沒有錢,過得幸不幸福,婚姻是否恩愛,它跟兩個東西有關。

第一個叫自我價值。

我把它歸為是樹的一個核心樹榦。

樹榦很重要,身正不怕影邪,心理學有一個專有的名詞叫做自我價值,一個人的自我價值關乎到未來的一生的幸福。

什麼叫自我價值?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一種認知,一種身份的認知。

哲學層面有三個核心問題,你是誰,從哪來,到哪去。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就是你是誰?

這個就是你對自我的評判,在心理學裡面叫自我價值。自我價值就是人生的劇本。

影視劇的劇情發展是根據劇本來演的,我們就像一個演員,來完成我們人生的劇本,而這個自我價值就是人生的劇本。

再比如養過寵物的朋友,你買了一個小貓、小狗回來,比如說我是廣東人,通常為小狗取名為旺財,圖個吉利。

當你為小狗取名為旺財之後,這個小狗是不知道它叫旺財的。

但是隨著你不斷叫它旺財,大概叫了一個禮拜之後,並且特別在餵食的時候叫它,慢慢它就開始意識到,原來旺財就是我。

這個過程叫做自我認同。

我們的人生一步一步就是在不斷地建立自我認同。

青春期孩子教育的關鍵,不在成績,而在這2點 - 天天要聞

再拓展到名字之外的東西。

假設有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不斷跟他說,你很棒,你是一個有才華的人,你未來一定成就大事。

這話說多了,這個孩子就會內化:我很棒,我未來可能會成就大事,我不是一般的人,我是個做大事的人。

這個過程就跟小狗認同自己叫旺財是一模一樣的,這個叫做自我認同,自我認同的高低就叫自我價值。

說一個反面的例子來幫助大家理解,有另外一些父母會說自己的孩子:

笨蛋,你腦子進水了?


怎麼這點事都做不好?


你未來能做什麼事呢?


窩囊廢!

這個孩子聽多了之後,也漸漸認同自己就是一個笨蛋,一個腦子進水的人。

因為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是一個很信任的人,當父母不斷給孩子認同後,他就開始建立了自己人生的劇本,帶著這個劇本在後半生演繹他的人生。

一個不斷被父母當年寫下:你很棒,你是一個做大事的人的孩子,未來遇到一些挫折的時候,他就能夠一笑而過。

因為他的內心有一個劇本:我是一個很棒的人,我是一個做大事的人,我有能力去完成我人生的使命。

但從小到大都是被否定、被批評、被指責的孩子,他有一個比較糟糕的劇本,他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的。

所以他未來在跟社會發生一些真正的接觸鏈接,在工作和生活層面碰到一些問題的時候,父母當年寫下來的劇本的聲音就會浮現在他大腦里:

原來我真的是個窩囊廢,這點小事我怎麼就做不好呢?


我真是個笨蛋,原來我腦子進水了。

他很容易就放棄、沮喪,得抑鬱症,有很多的問題。

就像一棵樹的樹榦,它枝繁葉茂,一定會長出很多的果實來。

但是如果這個樹榦從小就病殃殃的,風一來這棵樹就會折斷,甚至死亡。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一個人未來是否幸福,是否有錢,是否婚姻美滿,是否能夠成就一些事業,最核心的第一個點就是自我價值。

就像樹榦越大,樹的抗風雨能力就越強,樹榦沒力,樹就頂不住風雨。

青春期孩子教育的關鍵,不在成績,而在這2點 - 天天要聞

第二個點,關乎到孩子未來人生的是他的思維方式,也就是思想的維度。

有一個漢字——囚,人在口中叫做囚,我們的思想就像一個口,人如果一旦固化了就會變成囚。

當然我們並不是要坐牢的監獄囚犯,只是會成為你自己思想的囚犯。

很多人從小思想的寬度都很窄,因為我們在讀書的時候,我們只會聽到一種答案,老師、父母說什麼,我們就相信什麼。

青春期孩子教育的關鍵,不在成績,而在這2點 - 天天要聞

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的話,他對人生的認知就只有一個答案,這是非常狹窄的。

時代不斷在變化,這些成長的過程中只有一種答案的人,他的思維方式是單一的,他很難適應社會的變化。

比如說今天是互聯網的年代,如果原來這個孩子只會在店面做生意,互聯網時代一來他就不知道如何反應,因為在他的世界裡面,他沒有互聯網這個概念,他走不出他原來的世界,這就是一個人的思維方式,他的人生只有一種活法。

這樣的孩子是怎麼培養的呢?

是因為父母和老師總是會用灌輸式的方法給孩子一個標準答案。

如果孩子只有一個標準答案,他的大腦中就養成了一個習慣:會認為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一旦認定了標準答案後,就很難接納別人。

首先他的婚姻會遇到很大的困難,因為他總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他的世界無法接受:我是對的,你也是對的。

他就很難跟另外一半相處,在工作領域也一樣。

一個人的人生認知是非常有局限性的,我們不可能了解整個世界上所有的學問,我們所了解的世界是非常狹隘的。

就像盲人摸象一樣,摸到象腿的人說象是一個柱子,摸到象身的人說象是一堵牆壁,摸到尾巴的人就會說象是一根繩子。

如果一個人固守自己的認知,在工作場合他是很難跟他的同事合作,特別是很難跟他的上司合作的。

一般做了領導的人都見多識廣,視野通常會比較寬。

但是如果這個孩子工作中,固守自己的觀點,他就認為大象是一根繩子,但是他的領導說大象不光是一根繩子,還是堵牆,還是一個柱子,他就會跟領導爭辯,固守自己的立場,很難和諧相處。

一個不能夠跟自己的伴侶、領導、同事相處的人,他的人生能有多成功?

不光不成功,不光賺不到錢,至少他的人際關係也是一塌糊塗、非常糟糕的。

這就是思想的維度,我們要拓寬我們孩子的思想維度,如果我們不能夠在教育中打開孩子的思想,我們的孩子思想就會固化。

如果我們的自我價值又比較低,又不斷摧毀孩子的自我價值的話,孩子不管考試成績多麼的好也沒用。

因為考試成績好,並不等於他的思想維度高,考試一般都是有標準答案的。

總之,讓孩子過上內外富足人生的兩個點:第一叫自我的認知,自我價值,這個也是人生的劇本。

第二個是我們思想的寬度,我們自己是對的,我們是否能夠容納別人也是對的,任何事情都不光只有一種答案。

心理學說一個選擇不是選擇,兩個選擇會讓你左右為難,凡事都有三個以上的選擇,如果能夠讓孩子擁有更多的選擇,那思想的維度就會更高了。

如果你抓住這兩個核心,教育孩子的其他問題就是枝枝葉葉的問題了。

自我價值就像一個樹的樹榦,是立定一個樹比較穩的基礎,思想的維度就像樹根,樹根如果能夠伸更遠,吸收更多養分,樹就能茁壯成長、枝繁葉茂,並且能回報你豐碩的果實。

青春期孩子教育的關鍵,不在成績,而在這2點 - 天天要聞

青春期孩子教育的關鍵,不在成績,而在這2點 - 天天要聞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徵

下面我想分享一下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

每一個階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特點,就像剛才分享我的女兒,在初中以前她就像天使,但是初二後,「魔鬼」就出來了,她有一些行為和說話的方式,不像原來那麼可愛了。

很多家長也許都會煩惱這一點。

為什麼會這樣呢?

  • 0~7歲這個階段,叫寄生期

意思是一個人剛來到世界上,無法自己生活,要寄生於父母,所以這個階段的話孩子完全沒有自我。

父母說什麼,他會很順從地認為父母是對的,因為父母就是他的全部。

  • 7~12歲,依賴期

本來是7~14歲的,但是現在的孩子會比較早熟。

這個階段,孩子開始發展出自我,開始有點主見,但是他還是無法獨立生活,所以對父母還是會有依賴。

他一方面會依賴父母,順從父母,但另一方面他開始有自己的獨立個性和見解。

  • 14歲~21歲,叛逆期

從我的觀察來說,應該是12歲到21歲,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一個特點就是「叛逆」。

這是從我們家長的角度來看,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他並不認為他是在叛逆,他只是在表明自己已經長大了:

我已經是一個獨立的人了,我有我的個性,我有我的選擇。

因此家長要順應這個階段的特點。

我經常會聽到家長這樣問我:我的孩子比較叛逆,我讓他往東走,他偏往西走,真的煩透頂了。

我就跟這樣的家長說:那還不好辦,你想讓他往東的時候,你讓他往西,他不就往東了嗎?

這當然是一個開玩笑的話,但這個開玩笑的話,裡面包含著非常重要的智慧。

我分享過一個大師的故事:

在美國有一個心理學家叫米爾頓,是一個催眠大師,他在農場里長大,有一天他的爸爸在拖一頭牛,這頭牛有牛脾氣,怎麼拉都拉不走,爸爸叫米爾頓過來幫忙。

但是米爾頓沒有按照父親說的去做,他沒有去拉牛繩,而是跑到牛的後面拉牛尾巴,牛被米爾頓一拉尾巴,就跟米爾頓對抗,於是它自然而然地往前走了。

我們對青春期的孩子,就要掌握這個特點:順勢而為,不要跟他作對。

如果你跟青春期的孩子作對,你一定會傷透了心,因為他不是有意跟你過不去,他僅僅是表明:我是有個性的、有立場的,如果我什麼事情都聽你的,我多沒面子。

所以要順勢而為,成就他,讓他彰顯自我,突出個性,尊重他的選擇。

當然要在不觸犯法律法規的前提下。

當孩子能夠被尊重,他就沒有必要來刻意有意跟你叛逆了。

如果一個孩子跟你處處作對,只能夠表明:過往你跟孩子的相處中,你沒有尊重他的選擇,特別是青春期之後,所以他要彰顯自己的重要性,僅此而已。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天如果你的孩子出現很多的叛逆或者很多的偏差行為,你不要問有什麼方式去解決,我只能告訴你一個規律。

一個人要長大,需要補充各種各樣的營養,比如說維生素、蛋白質、糖、澱粉等等。

人要長大除了需要獲得物質的營養之外,其實人的個性精神也要長大,心理的成長,這就需要一種營養,叫心理的營養。

心理營養也是一個人精神的糧食,也就是說這個孩子需要得到認同、肯定、表揚、欣賞和鼓勵。

如果一個孩子能夠得到父母的不斷認同、鼓勵、關愛、接納,他的心理營養就足了,他的心理就會健康發展。

但是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沒有給到孩子心理營養,總是批評指責,不斷否定他,這個孩子精神就是飢餓的。

跟身體飢餓一樣,他的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找吃的。

「心理飢餓」的孩子也會找「吃」的,他會聚焦在我如何獲得別人的注意上。其實找罵也是獲得注意的一種方法。

如果父母能夠關注他,就補充了他的心理營養。

回顧下,第一個叫順勢而為;第二個,如果你的孩子有各種問題,只要找一個方向,一定是他的心理營養不夠,去補足心理營養。

把原來你欠他的一些肯定、認同、欣賞、鼓勵、表揚、讚美、接納,還有愛、陪伴等等,補回給他。

你的肯定、你的讚美,你的表揚,關乎到孩子自我價值的形成,也就是說他人生劇本的形成,他怎麼認同他自己,他認為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全憑你的心理營養。

如果這一點做到了,你的孩子未來就不用有什麼好擔心的了,他一定會成為一個有成就的人,幸福的人。

青春期孩子教育的關鍵,不在成績,而在這2點 - 天天要聞

第三個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應對前面我講的兩個重點中的第二個,就是孩子的思維方式。

我們如何才能夠培養一個思維方式開放的孩子呢?

就是儘可能的不要給孩子一種答案。

當你的孩子跟你互動的時候,因為青春期的孩子一定很有個性,他問你任何問題的時候儘可能不要回答他,而是反問他怎麼看,他一定有他的答案。

當孩子有了一個答案之後,就算這個答案是錯的,千萬不要否定他,而是要給他一個肯定,之後再問:還有呢?如果他有兩個答案,你就再問第三個問題:除了這兩個答案之外,還有呢?

問到他說沒有了,你也不要放過他,再問第四個問題:假設還有的話,是什麼呢?

當你用這樣的4句話不斷問他的時候,你的孩子大腦就會不斷開放,這在心理學裡面叫潛能開發問句。

這4句話足以打開孩子的思維,所以儘可能不要給孩子一個答案,因為你的答案就算再對,在他的人生里也只有一個答案,這個答案就會限制他的人生。

如果你想要一個孩子未來有更大更廣的世界,青出於藍勝於藍,一定不能把你認為對的東西強迫他接受,而要尊重他的想法,拓寬他的思維,他一定會成為一個不斷創新的人。

如果有了一個好的劇本,一個放開的思想維度,你還擔心什麼?

暫時的成績不夠好不影響你孩子的未來。

如果成績夠好,但是他的思維是狹窄的,自我價值是低的,這樣的孩子未來一定是悲慘的。

青春期孩子教育的關鍵,不在成績,而在這2點 - 天天要聞

青春期孩子教育的關鍵,不在成績,而在這2點 - 天天要聞

幸福的童年,是有資格的

講完這3個點,再補充最後1點。

很多家長都關心:我們是否要逼孩子一把,還是給孩子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

就像我前面講的兩個故事,我們是要拿棍子揍他,逼他學習,還是讓他快樂就好。

前段時間,有一個熱點的事件。

張桂梅是一個貧困地區的學校校長,獲得了脫貧攻關的勳章,是習主席親自頒發的,她連自己治病的錢都不捨得花,而是回饋給孩子,逼著學生努力讀書,告訴她們一定要考上好的大學才能夠離開大山,改變命運。

這是一個逼孩子不斷努力考試,努力讀書的例子。

被用來和她做對比的,是一個叫劉瑜的教授。

她發表了一個演講,表示她不會去逼自己的孩子,會尊重她,給她自由,只要她快樂自豪,就像我前面講到我女兒同學的爸爸那樣。

這兩個案例我拿出來是想表達我個人的觀點,跟心理學無關。一個人說什麼,我們不要光聽他說什麼,我們要看他站在什麼位置說。

劉瑜教授擁有了社會上最優質的教育資源,她是清華大學的,我想她的孩子一定接受著非常優秀的教育,就算孩子沒有優質的教育資源,他們夫妻倆都是清華的教授,物質層面也足夠讓孩子幸福地過一生。

還有她的人脈關係,所生活的環境,對孩子見識的影響等等。

但是張桂梅學校的那些學生,她們如果不靠努力讀書,就離不開大山,無法改變命運。

針對這群孩子,我非常認同張桂梅校長的理念:我們必須要拼一把,必須要努力一把,我們才能夠改寫我們自己的命運。

所以,如果你有劉瑜教授那樣的條件,有我女兒同學的爸爸那樣的物質條件,你有資格讓你的孩子全面發展,不光是關心他的成績,還要讓他在德智體各個方面來全面發展。

一個人是否有幸福的童年,我認為是要有資格的。

但是面對像我這樣出身貧困山區的農民後代來說,我還是希望各位把關心放到孩子的成績上,因為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不理想的話,他也許沒有能力跨越他的貧困線,他一輩子都無法改寫家族的命運。

當然在抓孩子成績的同時,要掌握孩子青春期心理的特點,比如逆反性,千萬不要像我前面講第一個故事的爸爸一樣。

孩子一旦從樓上跳下來,就什麼都沒有了,你前半生所有心血都白費了,還會愧疚一生。

我們做電工、會計,都需要去學習,所以,在我鼓勵各位關心孩子學習成績的同時,也鼓勵各位家長多多學習。

如果你都無法掌控自己的情緒,你也是一個不愛學習的人,你又怎麼能夠指望孩子努力學習改變命運呢?

很多父母經常會把自己做不到的東西來要求孩子完成,我覺得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現實的。

如果你真心希望提升孩子的成績,改變他的命運,最好的方法是家長要開始學習。

為什麼這樣說?

想像這麼一個場景,如果你在家裡天天打麻將,然後你拿棍子逼著你的孩子讀書,而你自己從來不讀書,請問你的孩子有可能讀書嗎?

我想這是不可能的。

我的父母從來沒有管過我,從來沒有逼過我,但是我學習也相當的努力,為什麼呢?

因為我的父母是我見過這個世界上最努力的人,他們起早貪黑種田、忙農活,我看到他們非常辛苦,我的心裡就會自動發起一個願望:我要改變我們貧窮落後的面貌,我要走出貧窮的家庭,我要努力改變家族的命運。

所以,如果父母是努力的人,孩子就會受到父母的影響,言傳不如身教。

但是如果父母都是相當懶惰的,你只會用你的牛脾氣來逼孩子,也許有一天他會從樓上跳下來的,這是我的一個忠告。

最好的方式要先從自己開始,父母先開始學習,特別是學一些心理學的常識,改變你孩子的命運就有希望了。

最後想跟大家說的是,所有的方法都需要你心平氣和地用出來,如果你的情緒沒有修鍊好的話,你一旦產生情緒了,青春期的孩子一定會跟你產生一個非常對抗的逆反行為。

修鍊好自己的情緒,才有可能跟青春期的孩子有和平溝通的機會。

青春期孩子教育的關鍵,不在成績,而在這2點 - 天天要聞

*來源:黃啟團(ID:nlpteam),男孩派

育兒分類資訊推薦

不喜歡出門,可以一整天在家裡的,多半是這3種人 - 天天要聞

不喜歡出門,可以一整天在家裡的,多半是這3種人

有些人忙碌起來,彷彿永不停歇的陀螺,可以一月甚至幾月都無暇休息;而有些人一旦閑下來,便彷彿與世隔絕,可以很長時間都不踏出家門一步。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這樣的人呢?他們一旦有了閑暇時光,便不喜歡出門,不願意參與社交活動,寧願一整天都待在家裡。其實,他們大多屬於
清明節,致遠在天堂的親人! - 天天要聞

清明節,致遠在天堂的親人!

人間四月,正值芳菲盛放之際,清明悄然而至,家家戶戶焚香祭祖,緬懷先人。在這特殊的日子裡,空氣中似乎都瀰漫著淡淡的哀愁與無盡的思念。天堂的親人啊,你們在那遙遠的地方,是否一切安好,是否也能感受到這份跨越時空的牽掛?
記住了:狗永遠喂不飽,人永遠討不好! - 天天要聞

記住了:狗永遠喂不飽,人永遠討不好!

狗實在喂不飽啊,人實在是討不好啊!給得再多,它都能幫你一口吞掉,越是去討好,就越是蹬鼻子上臉。一步一步地,哪一天喂少了,還反咬你一口,哪一天你的所有討好讓步就成為了理所當然的了!
三月初六發財日:食三寶納財,行一善積福,避一忌守運 - 天天要聞

三月初六發財日:食三寶納財,行一善積福,避一忌守運

親愛的寶子們,來吧!美食不會辜負你!晨起推窗,見庭前桃李初綻,方知今日已是農曆三月初六。古書《歲時廣記》有載:「三月初六,天地交泰,萬物生髮,乃納福聚財之日。」這一日,民間稱為「發財日」,承載著人們對富足生活的樸素嚮往。作為美食與傳統的虔誠信徒,我願以舌尖為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