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最大的智慧:管住脾氣,待人和氣,處事大氣!


人生就像長河,脾氣如浪,和氣如船,大氣如岸,有浪渡不過河,無船無處承載,沒岸迷失方向。


古人云:「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真正有智慧的人都能掌控好生活的節奏,做到管住脾氣,待人和氣,處事大氣。



一、管住脾氣是本事



古人云:「 愚妄人怒氣全發,智慧人忍氣含怒。」


粗聲大氣不是本事,能收發自如才是能耐,一不留神被情緒左右,任它橫衝直撞,不僅傷了別人,也會毀了自己。


而一個能控制自己脾氣的人,往往會在不經意間,為自己結下了善緣,給自己積攢福氣。


曾國藩早年總與人發生口角,因此他人緣不好,在官場上一路碰壁,直到被罷官回家時,也沒幾個人幫他。


他這才幡然醒悟,事後對自己的脾氣多有收斂,一次李秀成前來攻打曾國藩,許多士兵都想棄城而逃。


曾國藩獲悉後,於是傳令道:「想離開的,可去領三月俸祿,等賊患平息,再歸來不遲。」


危難時刻,面對逃兵紊亂軍心,曾國藩沒有大發脾氣,而是理解他們的恐懼,下令放他們歸去,而得知將令的士卒,羞愧難當,不曾言逃,個個奮勇拼殺,最終擊退了李秀成。


人生道路上,如風雨般變化無常的脾氣只會使你加速出局。


古人曾云:「大喜易失言,大怒易失禮。」


得意時,莫過喜;失意時,莫發怒,生活雖有諸多的瑣碎,卻沒幾件值得你賠上修養與人品。


保持心平氣和,生活里,好脾氣自有收穫好運氣,好運氣自有聚集好福氣。


二、待人和氣是睿智



上善若水,與人和善,常能將矛盾消解於無形。


所以古人云:「與人不可不和氣。」


和氣,是與人為善,是得理處也讓人,彰顯的是一個人的仁慈與寬厚,這世間,誰也不能活成一座孤島,人與人之間常常需要相互理解,相互成全。


一個人懂得和氣,人脈會越來越廣,機會會越來越多。


沈從文為人謙和,幾乎從不與人爭執。


他從軍時,有人對他的學習不屑一顧;他寫作時,也有人對他的作品肆意謾罵。


沈從文從不與他們爭辯,總是笑著與人相處,無事時便只管讀自己的書,寫自己的作,因此胡適郁達夫徐志摩等人,都願意和他相交。

後來,只有小學文憑的沈從文,為了文學夢流浪到了北京,但這京城,卻生活不易,面對重重困難,他的那些朋友常常伸出援助之手。


投稿石沉大海時,有人會為其奔走;沒有工作,有人將他推薦去了胡適主持的中國公學教書;生活困難,也有人給他以接濟……


這一個從鄉下莽撞闖入浮沉世界中的漢子,卻靠著和氣的性子、善良的人品,贏得了許許多多至貴的溫暖與關懷。


菜根譚》有言:「和氣熱心之人,其福必厚,其澤亦長。」


人生在世,盛氣凌人不如以和氣示人,針尖對麥芒,只會兩頭帶傷。


和氣對人,和善對事,才能換來他人的溫柔對待,如此得人和,聚人心,好運氣自會不請而來。


三、處事大氣是格局



人的一生,幾乎眼睛一閉,一睜,就會遇上許許多多的事,有猝不及防的打擊,也有始料不及的幸運,幸福有之,辛酸亦有之。


所以古人才說人有悲歡離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人生的這場旋渦里,沒有誰值得容易二字,但若一直沉淪於其中,也只會平白蹉跎了自己。


縱觀王陽明的一生,歷經磨難,屢第不中,誣告,仗責,下獄,發配、刺殺,可謂吃盡了人生的苦頭。


可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他不曾抱怨生活,也從不苛責自己,他將人生遇到的所有苦難,都當做自己修行的磨鍊,最終龍場悟道,一朝成聖。


臨終之時,弟子問他有什麼遺言,只留下一句「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又令多少人為之而心折。


都說世間萬事萬物,沒有什麼能苦過生活,但人這一世,更苦的卻是自己陷落於苦痛的心,過去的終究已經過去,再放不下、再糾結都已於事無補。


生活,有陰影亦會有著陽光,就像冬日雖冷,春天還是會如約而至,黑夜雖長,黎明也終會悄然來臨。


一個人處事的大氣,恰恰能在光明未至時,有著巋然不動的沉穩,在雨打風吹處,有穿行而過的勇氣。


常言道:「有喜有悲是人生,有苦有甜是生活。」


大氣之人,能容難容的苦痛,便也能得他人不得的福氣。


常言道:「處事平易添和氣,遇事不急磨脾氣,海納百川養大氣。」


人這一生,是一個不斷修行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成就的過程。


將脾氣掌控,便可留住福氣;以和氣待人,常能生活順遂;用大氣處世,自然萬事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