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自私,到底好不好?這幾件小事,就算做了,也不算是自私

我們都聽過這樣的話:「好孩子不自私,要懂得分享,多替別人著想。」於是,我們一路成長,努力學著做那個不「自私」的人,願意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去幫助他人,甚至在某些時候,就算自己心裡不太樂意,也會硬著頭皮答應下來,生怕被貼上「自私」的標籤。我們把「吃虧是福」當作人生信條,覺得這樣做才算是個善良、無私的人。

但是,靜下心來想想,有時候我們因為害怕顯得「自私」,而不斷妥協、退讓,甚至讓自己疲憊不堪、內心糾結,這真的就是「不自私」嗎?其實,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一下「自私」的真正含義。

「自私」,簡單來說,是指一個人過度關注自己的利益,以至於不顧別人的權益和感受,造成對他人不必要的傷害或者不公平。比如,明明知道朋友急需幫助卻故意視而不見,只顧自己享樂;或者在團隊合作中,一味追求個人表現,不惜犧牲整個團隊的利益。這才是「真正的自私」。

現在,回頭看看那些讓我們焦慮的場景:當我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他人,那是善良與互助的表現,而非自私;當我們偶爾需要拒絕一些請求,以便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或者專心處理自己的重要事務,這也是對自己負責,而不是自私。畢竟,連自己都不愛護,又怎能長久地去愛別人呢?

1:不跟同事分享零食。

職場壓力大,零食來解壓。手握牛肉乾,嚼著山楂條,啃著鹵鴨脖,它們不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應對工作壓力的「急救包」。面對同事的分享請求,我並非吝嗇,實乃珍視這份獨享時刻,因它是短暫逃離職場紛擾、撫慰內心的有效途徑。

科學研究證實,情緒性飲食有助於應對負面情緒。壓力之下,我們更傾向於避開社交互動,包括分享食物,以免情緒相互影響。故而不願分享零食,非但不是小氣,反而是對自我情緒管理的必要保護。

簡言之,不與同事分享零食,是對個人情緒空間的尊重,對高效工作狀態的維繫,無關乎自私,只是職場人自我調適的一種方式。理解並尊重這一邊界,有助於構建更和諧的工作環境。

2:不轉發朋友圈。

朋友圈,既是個人生活的展示窗,也是自我形象的塑造台。轉發一條動態,不僅是信息傳遞,更是對自我價值觀的映射與形象管理的實踐。故,他人請求轉發時,關乎的不僅是信息傳播,更是個人價值觀、形象與社交地位。

拒絕此類請求,非冷酷無情,而是堅守私域、呵護形象、尊重價值觀的體現。理解此點,有助於我們在朋友圈社交中,既能尊重他人,也能堅定自我。

3:拒絕砍一刀。

幫忙「砍一刀」看似小事,但頻繁請求實在煩人。是犧牲清靜、幫人砍價,還是堅決說「不」,保護自己?心理學告訴我們,這類請求會讓人感到壓力,耗盡情緒和思考力氣。其實,砍掉的不是幾毛錢,而是我們寶貴的心理資源。

所以,拒絕「砍一刀」,不是冷酷,而是懂得保護自己,有智慧地平衡人際關係。理解並接受這種拒絕,大家就能找到合適的交往界限,一起舒服地相處。

4:拒絕幫忙帶孩子。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幫子女帶小孩,這在咱中國很常見。大家覺得這是愛的體現,也是家庭傳統的延續。不過,有時候老人家選擇「放手」,不親自上陣帶孫輩,這又是為啥呢?其實,原因挺實在,也很能理解。

首先,愛歸愛,但過分溺愛可能不太好。老人們疼孫子孫女,巴不得捧在手心,啥都替他們做。可這樣一來,孩子學不會自己穿衣、吃飯,也不懂得遵守規矩,長此以往,獨立性就差了。所以,老人適當「收手」,讓子女去教孩子獨立生活,反而是對孩子成長負責的表現。

其次,安全第一沒錯,但也不能讓孩子成了「溫室里的花朵」。老人們擔心孩子摔跤、碰到,處處小心翼翼,結果就是孩子想跑想跳、摸摸這個動動那個都不行,探索世界的自由被大大限制。明白這點的老人們知道,適度放手讓孩子去「探險」,哪怕磕磕碰碰,也是成長的一部分。

再者,歲月不饒人啊!老人年紀大了,體力、精力跟不上那群「小猴子」。追不上,抱不動,還生怕自己一個不小心傷到孩子。這種情況下,硬撐著帶娃不僅自己吃不消,也可能束縛了孩子的活力。明智的老人會選擇在身體條件允許時幫幫忙,真覺得力不從心時,就安心養老,讓子女擔起育兒重任。

老一輩不總是幫子女帶孩子,並非薄情或自私,恰恰是出於對孫輩健康、獨立成長的考慮,以及對自己身體狀況的實際尊重。他們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傳遞愛,同時也放手讓子女學會承擔為人父母的責任。這樣的選擇,對三代人都好。

5:適當拒絕孩子,跟閨蜜逛街吃飯。養孩子確實讓生活豐富多彩,但責任也隨之加重。除了當兒女、做伴侶、干工作,咱還多了個重要角色——為人父母。照顧孩子吃喝拉撒、教他做人做事,樣樣都得操心。可別忘了,咱自己也是個有血有肉、需要喘口氣的普通人哪!

研究說了,要是咱整天壓力山大、心情煩躁,對孩子的態度自然好不到哪兒去。可能對他沒那麼熱情,回應也慢半拍,鼓勵的話說得少,還可能限制他的自由,甚至有時候忍不住沖他發火。這樣一來,孩子能感覺到的安全感就少了,對他成長可不好。

所以呀,時不時把孩子交給信得過的親戚朋友照看一會兒,咱倆出門逛個街、吃頓好的,放鬆放鬆,其實對大家都好。這樣既能讓自己從繁重的育兒任務中短暫解脫,恢復精力,保持好心情,還能讓咱跟孩子的關係更親密。為啥呢?因為心情舒暢的父母,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給他更多愛和耐心。

6:拒絕當情緒的「垃圾桶」。首先,明白一點:保護自己的心情很重要!每個人的心情就像一片晴朗天空,我們有權不讓烏雲遮住陽光。如果總是被他人的情緒垃圾壓得喘不過氣,我們的快樂、平靜就會一點點被侵蝕。記住,你的內心世界同樣值得尊重與呵護。

其次,認知資源有限,別讓「情緒垃圾」耗盡你。我們的腦袋就像一個小倉庫,空間有限。若整天忙著接收、整理別人的煩惱,自己的思考與生活空間就會被擠壓。學習、工作、照顧家人……那麼多重要的事需要我們用心去做,怎能被無盡的負面情緒佔據呢?

最後,離開「情緒垃圾桶」,是為了更好地愛自己與他人。*這不是冷漠,更非自私。試想,當自己身心疲憊、情緒低落時,又如何給予他人真正的關愛與幫助呢?只有保持內心的澄凈與力量,我們才能在人際交往中傳遞正能量,真正地關心和支持身邊的人。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這兒,如果對您有幫助,歡迎點贊,轉發,關注,若您有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小簡和您一起探討!人生是一場荒蕪孤獨的旅行,冷暖自知,苦樂在心,照顧好自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