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要懂得反省自己,放過自己

我個人卻堅信,真正的知己其行為未必總是順應他人的慾望、要求或想法。相反,他們更多的時候可能會帶來深刻的思考,以及引導你發掘內心深處更本質的內在價值。

若是將知己僅僅視作是你心裡的「蛔蟲」,這種看法就顯得太過淺顯了。這樣的人只能說是與你處在同一個空間,共享相同閱歷和高度的人。而知己所起的作用並非僅僅局限於陪伴你停留在原地,他們更有能力激勵你勇往直前,即使這些方向對於他們自身而言或許無法觸及。

要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最令人心痛的莫過於離別,這種離別的感覺是無情的,但同時它也是最為美麗動人的,因為它代表著一種生命的終結,也是一場華麗而盛大的告別。

因此,讓我們換一種思維方式來看待問題,即自我反思,把自己視為自己的知己,不僅僅關注於自我的需要,更要去理解並嘗試預測自己的情感需求。

  • 反省自己

深刻理解對自身進行反省的重要性

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曾思考過:為什麼我們會覺得,自己,同時也是我們最了解的人呢?

我們深知,人類天性中的一大缺點,便是常常用嚴格的標準去評價他人,然而,卻又總是對自己採取寬仁的政策,乃至縱容自身的錯誤行為。

因此,當我們回顧過去時,就能明了,大多數人只有在年少無知之時,才能自豪地宣稱某人為他們的知己。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逐步遠離了曾經的那種知己朋友的陪伴,獨自一人闖蕩屬於自己的廣闊天地。

漸漸地,在人生的旅程中,我們最密切的交集者、最頻繁交流的對象、最深入思維的話題,始終只是繞不開的自己。

在此過程中,我們更能明顯感覺到,最後成為什麼樣的人物,就看我們視為何物。

更深層次地挖掘,歷史上我們所認定的知己,實際上是我們當時心境、心態、觀念以及態度的生動反映。

昔日的你,或許可能是沉淪的、抗拒的、稚嫩的、傲慢的、自我陶醉的;同理,你心目中的那位知己,也是如此之人,只是你當時無法察覺出而已。

現如今,或許你正經歷著不斷的思索,努力提升自我,專註享受哪些有益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生活之樂。

這時的你,周遭的人都難以切身體味到你內心的感悟,但你並不感到孤獨,並不需要立即找人分享或表露。

因為你清楚知道,內心深處的那個你,正在傾聽著你所有的思想,而那個人,便是你,即你自己的知己。

你會驚奇地發現,現在的你充滿了自信、信念和奮鬥的力量,宛如一顆燃燒著激情的火種。

這些,正是反思過去,深入自省所帶來的無儘力量。

正如莫扎特所言:「我每天耗費八個小時球員練習樂器,世人卻只看到我在音樂上的天才。」

那些糊塗的人,往往會把莫扎特的成就簡單地歸結為天生的才華和天賦。

但是,莫扎特卻是清醒並善於反省自己的,他深諳成功背後的真正奧義。

因此,我們是否真正明白自己為何未能獲得成功,或者,我們是否真的像莫扎特那樣,曾進行過深思熟慮的自我反省呢?

  • 放過自己

學會寬恕並接納自我中的不足與失誤

人們往往易於陷入一個封閉狹窄的思想境地之中,因為每個人天生都傾向於尋求內心深處的安逸與寧靜。

因此,許多人都可能面臨這樣一種困擾——為什麼儘管我們每日都在反思自身、審視自我並且持續進行自我調整,但我們仍然沒辦法讓自己的生命展現出應有的風采呢?

這就如同一個人儘管無比渴望過上美好的生活,但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的單調生活並無絲毫起色。

這類人群歸根結底其實就是"三日捕魚、兩日晒網"的典型代表,他們或是熱情澎湃地開始做某些事情,然而磨銳了半天的砍柴刀,卻在缺乏耐心和堅持的情緒下,將其遺忘在角落裡,希望午後時光能得到奇蹟般地復甦。

養成新的行為模式所需的時間大約需要30天,因此,想要徹底改變自己多年以來的不良慣性,哪是憑藉輕言放棄便可輕易實現的呢?

當人們變得過於急躁或焦慮時,他們往往無法集中精神,盡心儘力去完成眼前的任務。

那些僅僅關心結果的人,終將很難嘗到收穫成功的喜悅果實。

只有那些熱愛並享受整個過程,熱誠投入努力付出的人,才能獲得滿載而歸、碩果累累的回報。

俄羅斯作家馬克西姆·高爾基曾經指出:「對自身永不滿足,乃是任何真正具備天賦之人的基本特質之一。

長久以來沉浸在生活重壓之下,債務纏身或者深陷煩惱的人,恰恰緣於他們在面臨困境時,雖然明知自己不能袖手旁觀、坐以待斃,但卻在內心深處選擇了消極逃避。

相反,那些勇於向前、堅決鬥爭到底的勇敢者,他們從不怕變化,更不會畏懼變革,對自身不滿足,他們總是積極採取行動去加以改善。

原諒自己的衝動、疏忽以及焦躁不安,將目標轉變為持久堅韌的內在力量,專註於特定的體驗,進而不斷提升自我修養。

接受並理解那個時常充滿疑惑、懶散墮落、滿口借口、善於抱怨的真實自我,進行深入的自省和剖析,以此來挽救那迷失方向且需要幫助的靈魂。

  • 學會睜開一隻眼睛並閉上另一隻眼睛

楊絳先生曾經深刻地指出:

"在漫長的人生旅程中,人們需要持有三種覺悟的態度,這便是明確認識到自我、不斷洗滌自身良知及自願在內心深處進行深度改造,除非你願意沉淪為與野獸無異的生命形態。"

我們目前所處的時代,正處在飛速發展、信息量巨大化、任務冗繁且節奏飛快,同時也充滿了尋求刺激的生活模式之中。

此外,每一位個體承受的壓力、焦慮感和沮喪情緒較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嚴重,因此在面對各類心靈創傷時,我們確實難以持續專註於當前現實。

人們可能會出現思緒紊亂或者陷入迷茫,無法看清前方的人生道路究竟在何方。

當我們經歷過種種磨難,深切意識到這些嚴重傷害我們積極性的行為無法再次延續之時,及時懸崖勒馬,果斷阻止自己繼續沉溺其中,便能為我們的人生帶來更多希望的曙光。

必須明白,人生本來就是這樣,生活本來就是這樣,唯有持之以恆的修行,才能使得我們在不斷反思中自我歷練,在凈化自我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提升。

學會睜一隻眼睛閉上另一隻眼睛,學會觀心自照,才能懂得把握進退之道,獲得對真理的敬畏之心,保持精神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