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生活都有煩惱,有的人甚至深陷在煩惱中無法自拔。實際上產生煩惱的原因主要在於自己的思想,只有調整自己的思想,才能減少或消除煩惱。
那麼,煩惱是怎樣產生的呢?
老子塑像
每個人都追求更好的生活。有些人比較知足,感覺有些改善就可以了,這樣的人煩惱會少。但有些人很貪多,與別人攀比的心理很強,一定要讓自己的生活條件或社會地位高於多數人,這樣人的煩惱就會多。
可以說,貪多是產生煩惱最大的原因。
很多人都想有一個收入多的工作,但收入多的工作比較難干,單位要求得比較高,出一點差錯就會受批評,工作中的坎坷會多,煩惱自然就會多。
很多人在自己的工作中都希望得到升職,使自己有一個比別人高的地位。但職場升遷之路存在著很大的競爭性,是很擁擠、很坎坷的。為了讓自己得到更高的地位,很多人互相勾心鬥角,甚至使用不可告人的手段,這樣就會產生很多煩惱甚至痛苦。
人得到了好東西之後,往往就會害怕失去。比如自己坐上了領導的位置,就會害怕失去這個地位。人在戀愛的時候,得到了一個理想的對象,也常常會擔心失去,這樣也產生了很多煩惱。
一個月賺1萬塊錢的工作,比一個月賺5千塊的,遇到的煩惱肯定更多。想找到一個條件高的戀愛對象結婚,肯定會更困難,遇到的煩惱會更多。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得有很高的前途,過程即艱辛煩惱也會更多。
可以說,想得到的東西越多,遇到的煩惱也會越多。所以,如果想減少煩惱,就要懂得適可而止,不要太貪多。
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講:「咎莫大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這句話意思就是說:貪多會產生過錯,不知足會引來禍端。
自己所犯的錯誤和引來的禍端,往往都是由貪多造成的。
如果能做到適可而止,就不會產生過錯和禍端,這樣煩惱自然就少了。如果對自己的現狀感到知足,只給自己立下使用九分力量就可以實現的目標,或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能做到一步步地推進,生活中就不會出現多少煩惱。
總的來說,煩惱的根本原因在於貪多。如果能不貪多,追求目標的時候能做到適可而止,就可以達到沒有煩惱了。
有人會問 ,社會上很多人講,積極地追求才能取得大的成績。做到適可而止、知足的人,還能做成什麼事業嗎?如果有足夠智慧的話是可以的!
老子講「知止不殆」,意思就是說:能做到適可而止,就不會失敗。俗話說:欲速則不達。失敗往往都是由於急於求成造成的,而急於求成往往都是由貪多的心理造成的。所以,往往都是由於過於貪多造成了失敗。
貪多會造成失敗,適可而止會無往而不利,所以適可而止才是真正有效的成功思想。
唐朝名臣魏徵就曾多次向唐太宗李世民進諫,勸李世民要懂得知足,不要過於貪圖建立豐功偉績。
對社會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事業成功越大遇到的煩惱挫折就會越多。但是具有極高智慧之人,能夠達到即事業大成煩惱挫折又少。
歷史上的莊子就是這樣的例子。他不追求名利、不愛當官,只做一個賣草鞋的小生意人,用業餘時間搞學問,最後也成為了我國著名的哲學家。
莊子畫像
煩惱挫折往往都來自於追求名利富貴。莊子不追求名利富貴,使他即事業大成煩惱挫折也少。
即成就大事業煩惱挫折又少,是人生的高境界。只有象莊子這樣的把人生道理悟透的大智慧者,才能做到。
#暑期創作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