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麼,如今,家又在何方?在外打拚的你,還記得家的樣子嗎?

小時候,我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那時候就一根筋的覺得,有他們的地方就是家。

即便是高中後,跟著媽媽,但只要不開心,就會賭氣住在奶奶家,那時的我,從心裡還是覺得爺爺奶奶最親。因為在他們面前,我不需要偽裝,只要做最真實的自己,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房子是家的具象和載體,核心還是那份無法割捨的親情,和他們對自己的那份愛。

如今,家在何方?有牽掛你的人,他們居住的地方,就是家的方向。

結婚後,組建了新的家庭,有了孩子,脫離了原生態的「家」,我有了屬於自己的「家」。

家,更像一個符號,因為外出打拚,說起「回家」,變有了更多的含義,是回「孩子奶奶家」,「孩子姥姥家」,還是我們自己的家。

婚姻,綁定了兩個人,也綁住了兩個風格迥異的家庭,或者是家族。終於明白:結婚從來不是兩個人的事情,這句話的真諦。

生在異地,長在異地的孩子,就像我小時候一樣,哪裡有最親的人,哪裡就是家。

而我的家,在哪呢?有人牽掛著你,惦記著你,擔心著你,他們在哪,哪就是我的家。


改革開放的春天,促進了大量的人口流動和快速的城市化建設。「留守兒童」、「空巢老人」這些新名詞,無不在訴說著打工人的無奈。一年365天,可能只有春節才能「回家」看看。

還有多少人,快不記得「家」的樣子,走錯了「回家的路」?

在還有「家」的時候,盡量常「回家」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