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丨時「卷」時「躺」,年輕常態

有人說,當代青年最大的悲哀,就是「躺不平」也「卷不贏」,過著一種45度的傾斜人生。

乍聽起來,生動形象。有網友留言:「世界上另一個我」、「誰在監視我的人生」……但這真的就是一種「悲哀」么?恐怕還有一些辯說分明的餘地。

「卷」的本質是競爭。內卷、外卷,卷別人、卷自己,有天生喜歡卷的,也有不得不卷的。但說白了,都是不想低頭、不甘落後,努力地往前「寸一寸」、「努一努」,始終綳著一根弦、提著一口氣。

「躺」的核心是休息。就像在炎日里割麥子,揮汗如雨、氣喘如牛,一抬眼發現還是望不到頭,簡直讓人心生絕望。乾脆扔下鐮刀、就地躺倒,管它別人地里進度如何,我先躺為快。

日光下無新事。「卷」和「躺」,並不是一對反義詞,而是世間萬物的常理常態。「卷」和「躺」,也並非時代的新鮮產物,古已有之、也不新鮮。

胡適,《胡適留學日記》手稿一套十八冊,1912-1918年作, 12×22cm(每冊尺寸)

陶淵明在混沌官場「卷不動」,躺平「東籬下」,誰能說他沒出息?晉代「卷王」車胤,為了讀書把螢火蟲裝在布囊中照明,誰又能說他太不鬆弛?胡適日記中,前腳是雞血滿滿的「先要讀完莎士比亞的《亨利八世》」,後腳是每日「打牌」、「打牌」、又「打牌」……大師尚且如此,遑論二十啷噹歲的年輕人。

我們本該大大方方地「卷」、理直氣壯地「躺」,但為何陷入兩難困境?

「卷不贏」有客觀因素,當下競爭確實激烈。時代的車輪轉速越快,在後面手忙腳亂趕車的人就越多。要達成一個目標,付出的辛勞比從前多,就是「卷」;某些職場「毒雞湯」,只推崇競爭不鼓勵合作,不看自身成長性,眼睛盯在別人身上,亦是「卷」得毫無意義;「贏」的概念單一化、固定化,更是加重了我們對「卷不贏」的恐慌。

「躺不平」則是人的本能。人是萬物靈長,基因里天然向上向好。中國人吃苦耐勞,從來不信有什麼救世主。大部分年輕人更是奮鬥不息,求個不留遺憾、努力到心甘,誰也不願意承認「我就這樣了」,還是渴望搏一搏,爭取「單車變摩托」。

人生就是矛盾而複雜的。所以世界上多的是持續努力、階段躺平的普通人。疲憊歸家時希望下輩子當貓,有吃有喝不用努力,但早晨鬧鐘響時,也能爬起來撲進滾滾人流;群里魯迅的經典「不幹了」表情包亂飛,也能認認真真交上方案,對別人和自己都負責;哪怕想好了拒絕身材焦慮要「擺爛」,最後關頭也會要一瓶零度可樂。

非要帶著偏見看,這的確是45度人生。但身處其中的人,更能GET到其中的微妙,直面心中的「想要」,也能努力調節「得不到」的失落,這不正是當代青年可愛真實的面相么?

但話說回來,努力本身,並沒有錯。辯證法永不過時,奮鬥不應被簡單粗暴地定義為「卷」,甘於平凡也不能被貼上「躺」、「喪」的標籤。人的起點、天資、喜好、追求,各不相同,選擇也各不相同。

譬如,網路上就有一類文章,把選擇回到家鄉的年輕人,描寫為「退守小鎮」、「躺平回鄉」、「向現實低頭」,真是一種大大的庸俗。誰說逐夢北上廣就是「卷」,回到生養之地就是「躺」?只要勤勤懇懇,靠自己的本事吃飯,能養活自己不給父母添堵,還能造福他人,哪怕只是普通平凡的崗位,就是好樣的。

「卷」是不想浪費青春,「躺」是要緩解焦慮,「時卷時躺」可能才是人生常態,不必有任何心理負擔,也不要給自己心理暗示。

站得筆筆直,永遠不撒懶的,那是路邊的水泥電線杆;躺得板板平,咋也起不來的,是鋪在地上的瑜伽墊。而人,就是這樣一個複雜的有機體,有勁時努力,疲憊時休息,總歸路是在往前走。

這也正是青春的複雜況味,像寒暖流交匯、正負電子對撞,在「卷」與「躺」中來回擺盪,不舒適歸不舒適,但總能產生大能量。不然,人為何一生都在追憶自己的年輕時代?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