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失控,2023:希望

和一位朋友閑聊,談起過去的2022年,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我沉默了幾秒,說大概是失控吧。

朋友眼前一亮,表示說到了他的心坎里去了,於是我們在這個主題下展開聊了一下午。

我覺得這場閑聊是有點意義的,如果朋友對於我把過去的一年總結為「失控」有所感受,那麼,我想可能會有很多朋友也對此有同感吧,所以,我想用文章把它記錄下來。

關於失控的感受,從幾個方面來聊聊。


1.

普通人失去對基本生活的掌控感

以前,即使大環境如何惡劣,對於人們來說,家至少也會是自己最後的一個避風港。然而,在2022年,似乎這一基本共識被打破了。

家變成了一個陌生人可以任意闖入和封鎖的地方,家也變成了一個隨時可能被驅離的地方,自己家裡的東西甚至可以被任何損毀,大量爛尾樓項目也讓許多人對於家的希望破滅。

家從來沒有像過去一年那樣給人們以疏離感,這一點對於生活在上海的我來說,感覺受到的衝擊尤其巨大。我曾經在上海封控期間寫過一篇文章《在上海生活久了,忘了自己在中國》,我當時的感受是,我沒有想到過,在相對更講文明與法制的上海,也會發生一些不該發生的事情。當時的我很困惑,直到我最終明白了一個道理,我終究是和所有人生活在同一片土地。我並不無腦吹捧上海的意思,上海自然有上海的問題,就生活而言我甚至更喜歡生活在小城市。只不過,我相信上海相對而言代表了更為開放、包容也更為人性化的大環境。倘若上海也是如此,其他城市估計也可見一斑了。

除了家,我們的普通出行也多出了許多無法預料的風險,比如你出個門可能會莫名成為密接而被管控。你出個差,可能因目的地突發疫情,短期內就無法按計劃回來。

家裡不安全,外面同樣風險重重,似乎我們總在被一個巨大而無形的攪拌機不停地攪拌著,無法自主的停止下來。

這大概就是我們普通人在過去的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所處的狀態。

一切不由自己掌控。


2.

人們對一直向好的懷疑

過去我國經濟經歷了幾十年的持續發展,這似乎讓人們開始誤以為成長與發展才是常態。即便在疫情早期的2020年,當國外正經歷混亂的過渡時,我們也因「歲月靜好」而獲得相對樂觀的發展。所以,人們對於2022年即將會發生的一切並沒有什麼心理準備。

經濟的嚴重收縮,企業的破產與失業率的攀升,讓大家開始緊衣縮食。

一個個行業接連呈現頹勢,娛樂業,電影行業,旅遊,餐飲……

這一切的發生來得太快,快到很多人還未反應過來。

居民儲蓄率的上升,也已經清楚地說明了大家的普遍心態。

最為致命的是,這一切的發生只在一年時間之內,更讓大家看到繁華背後的脆弱,估計誰都想不到所有的繁華可以一朝回到解放前,這對人們的信心打擊是巨大的。

人們也開始意識到世事無常,任何事情總會有波動而不可能一直向好。大家也終於明白,這一切都不由大家自己掌控,所有普通人在時代洪流的裹挾之下,不過是隨波而流的沙礫而已。


3.

企業人失去對擴大投資的信心

今年接到最多的電話,可能就是貸款電話了。我平日見到朋友也會調侃式地問問他們,結果發現很多朋友也一樣。今年貸款利率已經低至年化3.5%了,算是實打實的超級利好,然而,似乎很多創業的企業家朋友依然比較謹慎。

除了一些疫情能帶來利好的行業,大部分的企業目標變得更現實,就只剩一個了,活下去。

最為重要的是人們對於未來市場的預期與信心嚴重受挫,要形成正向循環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

那麼,面對失控的出路在哪裡呢?

我想可能有一點就夠了,不再瞎折騰。

其實,我一直覺得我們國家的老百姓的韌性是非常強大的。基本上是屬於給點陽光就能燦爛的那種,我倒是對此很有信心,這也是充滿褒義的調侃。而對於我國的創業者和企業家們,狼性也是很強的,只要給到相應的政策扶持,求生的本能自然地會驅使大家行動起來。

縱觀過往,我們發生過的所有問題基本都在於,我們過於折騰自己人,所以真心希望在2023 能少點折騰,讓人們各自做好各自的事情,經濟一定會迎來可見的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