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那是你的匱乏思維

1000天寫作計劃第321天,星期四。

深圳持續的陰雨天,五點多醒來,天還未完全亮起來。打開窗戶,雨像銀灰色黏濕的蛛絲,織成了一片輕柔的網,一個朦朧的秋晨。伴著一曲輕音樂,開始15分鐘的冥想。

早上這樣安靜獨處的時間,是一天中最為珍貴的時刻,有時候不經意的頓悟就這樣冒出來。


生活看上去如此相似,成年人都懂道理,但差別就是我們每個人帶著各自的經驗、故事,以及對它有不同的觀察和認知。

比如,你是否在生活中經常說「不會」兩個字? 因為它的人潛台詞是: 你覺得某件事『我做不到』、『我缺了什麼,所以沒辦法……』,這其實就是在用匱乏思維在處理事情。

前些時間,我給自己播下了一顆要去完成鐵三比賽的種子,但是並沒有真的開始去準備這件事情。

因為腦子裡想到的一個最大困難點就是游泳,一是恐水,沒有在公開水域游過泳,二是不會自由泳(雖然蛙泳也可行,但是速度會差很多)。

所以前兩天,在和小夥伴的聊天對話中,我反射性的就說自己不會(印象中不止說過一次)。


然而就在今天早上,一個念頭突然出來,為什麼我一直強調自己「不會」,而不是直接去學會呢?既然目標已在,那就圍繞目標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只想著困難的問題。想著問題,那麼問題就永遠是問題。

一個人匱乏思維有多可怕,有時候你身在其中而不自知。


同樣的情況,也反映在我和孩子的對話中。

昨天晚上,在陪孩子的閱讀時間裡:

Grace: "媽媽,你的夢想是什麼?"

Joy: "成為一名作家".

Grace: "那你為什麼現在還沒成為作家? 你現在長大了應該要寫很多書啊。「(一針見血)

Joy: "因為小時候不夠努力,不會寫~~"

Grace: "那我現在很努力,我每天都畫畫,我要成為一名畫家和作家,還有藝術家「。

這樣的對話,我和Grace其實不止一次。

不禁讓我思考:

我們是什麼開始丟失了自己的夢想呢?

如果不是跟孩子溝通,我根本不敢把「作家」兩個字在現實生活中說出來,因為實在是距離現實遙不可及。

作為成年人,我們往往受到環境、眼界和經驗的限制。「不會」這兩個字,甚至都成了一種習慣性語言。

而孩子的夢想,是帶著一顆好奇的種子,無窮的發揮她的想像力,不限制她的自由活動。這種發自內心喜歡、熱愛的事情,也深深地影響了我。

所以,時刻保持一顆覺知的心,把「不會」的匱乏思維,轉變成【我有什麼,我可以學……】富足的成長型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