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濤,90後教師,愛好運動,籃球,登山,旅行。教育格言:情懷 心懷 胸懷晃眼,
來到這兒已經五年了。南凡,一個晉南小鎮,素有「小北京」之稱,聽當地老人說,二十年前和首都一樣熱鬧,因而得名。這兒民風淳樸、熱情好客,盛產櫻桃、山楂、蘋果,每到夏天,一箱箱碩大的果子裝滿大貨車被運往外地,這是豐收的時節,也是當地農民一年中最開心的日子,早已和附近村民混熟的我們隨便跑到一家農戶的地里也可以大飽口福。
不知從何時起,我喜歡上了這個地方,每當站在講台上給同學們開班會,或是開家長會的時候,我都會情不自禁的因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師而感到驕傲。走在校園裡,同學叫我「楊老師」,聽著聲聲「老師好」,那種成就感溢於言表。走在村子裡,老人們叫我「小楊老師」,那種幸福感油然而生。
隨著城市化現象的日益嚴重,農村的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幾乎所有年輕人都流入城市,或因經濟、或因婚姻、或因居住地遷移,放眼望去,守著農村那片熱土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平時我住校,下午放學後便有大把時間聽他們講當地的一些風俗趣事。但到了周末,我也要回家。
老人大多數都是不識字的,有的即使識字,也因上了年紀眼力不好無法辨認,在學校時,隔三差五就會有人來找我,個個都是比我爸媽輩分還高的長輩,見到我卻都客客氣氣的以「小楊老師」相稱,且在尋求幫助開口之際,加上一個「請」字,請小楊老師幫我調一下手機時間、請小楊老師幫我閱讀一下這條簡訊、請小楊老師幫我保存下誰誰的電話。
起初我都會謝絕這樣的稱呼,讓大家叫我名字就好,可淳樸的老人們覺得請我幫忙就是麻煩我,久而久之,大家都這樣稱呼,我也就欣然接受了。
最開始,對於天天上門來找我的老人我是沒有耐心的,甚至感到很煩。直到有一天,我徹底征服了自己的慵懶和浮躁,決定耐心給老人們服務。
這改變一方面是因自己也曾是面向社會的求助者,若沒有愛心人士的援助,也不會有自己的今天,我應該把愛心傳承下去,幫助空巢老人也是感恩社會的一種表現。另一方面是因為老人們的無助深深的牽動著我的心,每當他們手機出現了問題,若我不在學校,便會天天盼著我,在村子裡除了學校於我一身便多出了一絲牽掛。若我在學校,他們便會挑合適的時間來找我,太早怕我沒起床、中午怕我要午休、晚上怕我睡得早。
一位失了老伴且兒女都在外的老婆婆,手機因內存太滿打不開相冊,使她無法在想兒女時看看他們的照片,以為手機壞了,便拿來找我維修。來的時候是中午,我正在午休,門關著,睡醒後打開門,看見老人就坐在門前的水泥地上,我大吃一驚,問她為何坐在這裡。她說:「小楊老師,我這手機不知道咋了,看不到相冊了,有時想看看我兒子,就是找不到地方,干著急,麻煩你幫我修一下」。聽完老人的一番話,看著她身上被蚊蟲叮咬的疙瘩,以及額頭上的汗珠,卻因怕打擾我午休而在門外等候,甚至不知等了多久。我趕緊把老人扶到屋裡,在進屋的途中,我早已熱淚盈眶,滿腹的自責油然而生,後悔自己不該午休。
我把手機修好後,告訴她要怎麼操作,臨走時囑咐她以後來了就喊我,不要在外面等了。老人迎合著,但我還是不放心,擔心她下次還會如此,也怕其他老人跟她一樣,從此,我再也不敢午休,只要我在學校,老人們來時都不會撲空。
平時在村裡馬路走走,老人們看到我也都會以「小楊老師」相稱,還會把我拉入家中塞各種零食。在南凡的五年時光里,學生們給了我很多快樂,老人們也給予了我的無限感動。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還有一群腿腳不便利的人跟不上發展的腳步,他們仍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當你在觀賞城市的車水馬龍時,他們的眼裡除了山還是山,當你吃著美味佳肴時,他們除了白米就是長面。如果可以,請給他們一份溫暖,為空巢點亮一盞燈,讓我們攜手打造美好人間。
來源:沁水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