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變老的路上,做個「閑人」

世事如棋局,不著得才是高手;人生似瓦盆,打破了方見真空。

在變老的路上,經歷了浮浮沉沉,看慣了世態炎涼,學會做個「閑人」,才能瀟洒且從容,篤定且踏實。

01

不管閑事,才能專註於做自己。

人生在世,莫不汲汲於富貴功名,在遭遇挫折打擊之後,才知曉世道險惡,人心涼薄。

有人越挫越勇,從此出人頭地,人生如同鮮花著錦、烈火烹油;有人果斷放手,不再為五斗米折腰,從此歸隱田園,閑雲野鶴。

不管哪一種選擇,他們都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專註地做自己」,目之所及,心之所向,都是經由自己的努力,可以預見的未來。

至於那些自己無法掌控的事,與自己並無關聯的事,統統歸類為「閑事」,任憑世事飄搖,都不再為其所動,只求,在一方天地之間,過好自己的小日子。

比如,兄弟姊妹之間關係再好,也不插手他們的家務事,不提出傾向性很強的建議。

再比如,朋友之間關係再好,也保持「親密有間」的邊界,不讓彼此生活交叉融合。

至於工作中,複雜微妙的人際關係,更是篤行「簡單的人別和複雜的人混在一起」的理念,他狂任他狂,按照自己的節奏穩穩向前行。

慢慢地,一個人習慣了獨處,享受到了靜下來的美好,生活便步入了一種良性循環了。


02

不惹閑人,才能避免惹禍上身。

作家巴克曼說:「別惹比你閑的人。」

理由很簡單,閑人為了排遣「閑得發慌」的寂寞和無聊,總想「整點事情出來」,要麼捉弄他人,要麼樂得看個笑話,享受「惡作劇」帶來的快感。

打個比方說,單位里,那個快要退休的大哥、大姐,領導的司機等,都是我們惹不起的「閑人」。

前者是各種「小道消息」的發散地,平常與他們走動得親近的人,背後有勢力的人,他們無一例外地是誇讚之言、溢美之詞,好不吝嗇充當他們在領導面前沽名釣譽的「掮客」。

至於那些審美情趣比他們高,但為人老實本分卻對他們不屑一顧的人,他們打心底就是怨恨的,就是想要找茬的。所以,心裡可以將他們「拉黑」,但嘴上還是要熱情一點。

後者常常是領導的心腹,也是領導了解下屬的一個「小窗口」,想要他們不再領導面前抹黑你,且不說送給領導的禮物也不能落下他們,就連平常的寒暄,也要主動積極。

對此,大家都心知肚明,彼此客氣,井水不犯河水,才是最好的相處之道。否者,就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實在沒有必要。


03

不操閑心,才能遠離是非爭端。

《莊子》中寫道:「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意思是:偷盜小財物的人受到懲處,偷盜整個國家的人卻成為了帝王,兩者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區別,但後者勢力太大,時間久了,人們慢慢地就真的認為他們是自己的「救星」了。

同樣的道理,職場之中的名利爭奪,莫不是如此,成王敗寇,勝出者才能有話語權,失敗的一方,說什麼做什麼都是錯。

如果人微言輕的你,想要「聲張正義」,想要「打抱不平」,只能說是以卵擊石,是自取其辱,甚至是自我毀滅。

真正聰明的人,選擇不操「閑心」,看破不說破,只管讓自己安好。

比如唐朝末年一位叫做無能子道家學者,他認為,無論是腐朽的朝廷,還是打著「替天行道」口號的黃巢起義軍,都不過是爭奪贓物的一群強盜而已,都無正義可言,於是,他就做了一個獨善其身的人,袖手旁觀去了。

真正活得通透的人,早已經習慣了「兩耳不聞窗外事」,工作也好,社交也好,都只求「過得去」就行,他們最在乎的是取悅自己,是陪伴和照顧家庭,將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經營得生機勃勃。

04

結束語:

詞人蘇軾,最大的願望就是歸隱,陶淵明便是他的偶像。

為此,他也寫下了詞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可惜,他的這個願望,到老也沒有實現。

放在當下,如果你拼搏過、奮鬥過,成功過、失敗過,不如慢慢學會讓自己做個閑人,去開啟嶄新的人生之路,去邂逅更美的人生風景。

作者:如風輕似雲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片源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