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對於多數人來講是很忌諱的東西,我們都不願意麵對死亡,對死亡充滿了恐懼。但我們都知道,終有一天我們會面對死亡的,事實上,不僅僅是人類,宇宙萬物也都終將走向死亡,甚至連宇宙本身也逃脫不了。
正是因為對死亡的恐懼,所以從古至今,人們總是想盡辦法戰勝死亡,幻想著有一天能獲得永生。但幾千年以來,永生仍舊是一個夢想,人們也開始明白,所謂的「永生」恐怕只是美好的願望,永遠不可能實現。
死亡,就像是大自然的基本規律,我們始終是要面對的,大自然為何有如此規律?
很多時候,人類太自以為是了,智慧帶給人類無與倫比的文明,但同時也會讓人類陷入一種自我的狀態下不能自拔,人類會不由自主地以自我為中心去思考問題。
事實上,人類在大自然面前實在太渺小了,因為人類本身就是大自然的產物,說白了就是恆星在核聚變過程產生的「核廢料」,宇宙萬物都來自於最早的一批恆星!
早期宇宙只有氫和少量氦組成,在引力的作用下,氫不斷聚集,到了一定的臨界點,開始發生核聚變,最早的一批恆星就誕生了。
但恆星的氫燃料畢竟是有限的,隨著燃料耗盡,恆星悲壯地走向死亡,死亡之後的殘留物成為下一代恆星和行星的原材料。
恆星核聚變產生了光和熱,才有了如今地球上豐富多彩的生命世界。但你知道嗎,恆星核聚變過程其實就是不斷走向死亡的過程,這意味著,如果恆星不會死亡,就不會有核聚變的發生,也當然不會有我們如今看到的大千世界。
對於第一代恆星來講,死亡之後把殘留物質猛烈地噴發到星際空間,造就了新一代的恆星和行星。
上升到宇宙的高度,同樣地,宇宙也不可避免地有一天走向終結,這是因為一個原理的存在:熵增原理,萬事萬物總是會自發地從有序走向無序,熵會越來越大,意味著萬物會變得越來越混亂無序,最終走向徹底的無序,也就是宇宙的終結。
如此看來,死亡其實並不可怕,甚至可以說死亡也是新生的開始。沒有第一批恆星的死亡,就不會有新一代恆星和行星的產生。沒有恆星的死亡,地球上就不會有光和熱,生命誕生也無從談起,人類當然也就不可能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