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磚一瓦,有情有愛,這便是人們的「家」。人的一生離不開家,從父母的小家中成長,之後在社會上立足組建自己的家園,人這一輩子都是從家中來,從家中去的。無論在外漂泊多遠,都猶如不會斷線的風箏,始終在心中的一隅之地留有家的位置,源源不斷地給予人溫暖和能量。
人們在家中,時常會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或許會攪的人不得安寧,但這就是最鮮活的日常,過於的安靜反而會讓人覺得冰冷麻木。老祖宗對此也曾有言「家無三聲不算家」,只有一個家中時常迴響起這三種聲音,才是美滿和諧的家業。這說的究竟是哪三種聲音呢?這還需要我們去細細領會其中的深意。
第一聲:妻子的嘮叨
在很長時間的封建社會之中,屋檐之下的夫妻二人分工不同,男人在外謀劃事業,積攢家業,而妻子則在家,將家中的大小事務打理的井井有條。在「男尊女卑」的思想觀念之下,妻子對出門在外的丈夫不好多做管教,於是在傍晚回家的時候,時常會多嘮叨幾句,但這樣的規訓的話語,在很多丈夫看來是非常呱噪的,甚至會產生爭執,導致家庭不得安寧。
夫妻本是同船渡,齊心協力,才能讓這家業行穩致遠,若是這當家的兩人互相心氣不順,那最終只會讓仇怨充斥整個家庭,使人生出逃離之心。「宰相肚裡能撐船」,身為一家之主的大丈夫更是要多包容多擔待,對於這妻子好心的嘮叨之語,定不要爭鋒相對,否則恩愛夫妻也難以白頭。
在儒學之中曾有這樣一句話,精妙地概括了夫妻之道,那就是「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蓋有道焉。妻也者,親之主也。敢不敬與?」在歷史上夏商周三代君主都十分敬重自己的妻子,因為妻子雖然在家中,卻要侍奉父母,教育子女,其責任是非常重大的,一位好的妻子可以旺夫旺家庭,丈夫只有寬容、敬重妻子,才能使家業和睦長久。
第二聲:孩子的哭啼
華夏自古以來,就十分注重血脈宗族的延續,孔孟之道中也曾有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若是家中沒有子嗣,那即使家纏萬貫,無人經營打理,那家業也只會隨風飄散。在古時候的農耕社會之中,尋常百姓守著一畝三分地,只有開枝散葉,才能有更多的勞力,來解決家中的溫飽難題,這是十分現實的。
呱呱墜地日,一家同歡慶,隨著孩子的到來,家中顯現從未有過的生機,稚嫩的夫妻學著為人父母,即使生活操勞,但目睹孩子的成長,總是倍感欣慰的。但是對於家中的子女,父母總會抱有期許,希望其成龍成鳳,可是人這一生都是說不準的,父母只有在孩子年少時用心的教育培養,才能助孩子行走在正道之上。
教育能夠成就孩子的一生,而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其影響更是深遠的。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歐陽修,自幼出身於貧寒的家境之中,父親早早地離世,他與母親二人相依為命。但是其母親堅信人窮志不窮,沒有錢買筆墨紙硯,就以沙地為紙,蘆葦桿為筆,就在這簡陋的一筆一畫之中,將歐陽修培養成才,考取功名,成為一代大家。
第三聲:老人的笑聲
人們常說「百善孝為先」,對待家中年邁的父母,定要承擔起贍養的責任,讓父母在晚年的生活中能夠順心如意,自然而然的散發出笑意。「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經歷過大半輩子的沉浮,定有一些處世的智慧,若是恭敬地習之,也能助自己的人生少走一些彎路。
其次,這家中若是常有歡聲笑語,這是家和的一種體現,說明幾代人之間心胸寬闊,能夠友善相處,在這樣的氛圍之中,人們心氣祥和,在社會上也更容易成事。
小結
老祖宗常說的「家無三聲不算家」乃是家庭經營之道的上言,其實家業的美滿並不遙遠,就在我們生活的周圍。
這妻子的嘮叨、孩子的啼哭和老人的歡笑乃是生活之中非常平凡的聲音,關鍵在於人們如何去營造與應對,只有家中之人以寬容仁愛的心彼此相待,才能迎來真正幸福美滿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