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有全無」心態正在悄悄毀掉你

大家好,我是tris,今天是我寫作的第九十四天。

什麼是「全有全無」心態呢?

就是:想要做一件事情,並為此制定了詳細計劃,就必須要遵循計划去完成不可;

倘若最終沒有按時按量做完,就是徹底失敗的。

這可以說是一類特別常見的思維誤區。

一定要認識到:在做一件事情的過程中,真正對你起作用的,是你實實在在地「做了」,而不是「堅持做完」的行動本身。

01

做了就是成功,完成優於完美。

你寫了100字日記,只要寫了,就是有用的,肯定比你不寫要強,不是你非得不間斷地寫上一個月、一年,才有效果;

你看了5頁書,只要看了,就是有用的。可能你一周做不到天天讀,甚至一本書要用幾個月時間才能讀完,也不影響它帶來的作用;

你去外面小跑了10分鐘,可能汗都沒出,但只要身體運動了,就是有效的,比你一直躺在床上玩手機好太多,並不是非要去健身房大汗淋漓一番。

我們常說:人比人氣死人。

但人要進步,還是得經常去比較的,但對象不是別人,而是過去的自己。

只要比過去的自己好,即使只好那麼一丟丟,甚至與遠自己的目標相距甚遠,也是好的。

不斷超越自己的同時,你就不知不覺間超越了許多人。

打個比方:我給自己設了個目標,從今天開始,每天寫100字的日記,堅持寫一個月。

一個月後,我發現自己漏了幾天沒寫,可能是因為工作太忙忘了;

還有幾天字數不達標,或許因為實在想不出寫點啥。

總之,因為諸多原因,我未能按時按量地完成計劃。

那麼請問,我失敗了嗎?

當然不是,相反,我收穫了太多。

和一個月啥都不寫比起來,最起碼我實實在在地寫了兩千多字,寫日記帶來的收益,是真切地屬於我的,可以說是額外掙來的。

不要以為,定了目標,只要按標準或者超額完成才是成功,才是理所當然。

一定要明白:我們應該對比的,是真實的現狀,而不是那個我們為自己設定的理想的「目標」。

02

千萬不要把沒有實現的目標,當成理所應當的東西。

一定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打卡」一類的的形式上,而是應該專註於實在的行動和內心的反響,

去思考:

我一天幹了哪些活兒?

我的感受如何?

我收穫了什麼?

如果寫了日記,就把焦點集中於:

內心對寫日記的真實感受是怎樣的?

工作上還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

我做了哪些不同尋常的事兒?又或者學到了什麼新的技能、思維?

今天腦海中產生了什麼奇妙的想法?是不是可以寫成文章分享給大家?

如果做了運動,就把注意力集中在:

運動過程中,是痛苦更多?還是成就感和滿足感更多?

有哪些動作可以做得更加標準,既好看又實用?

有沒有突然發現某個動作的要領,而暗自竊喜?

鍛煉後的泵感和莫名的自信是不是感覺爽爆了?

總之,讓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細緻體味內心的感觸,體驗每一次行動後的反饋和成果,

並將其化作動力持續下去,形成良性循環。

而不是死死地盯著目標,時不時算算「自己離目標還有多遠」——這樣只會讓自己體會到無盡的落差,早早放棄,草草收場。

你不是在「趕目標」,而是享受追逐目標中踏實行動獲得的樂趣。

使得唐僧修成正果的,不是經書,而是取經那條路!

為我們的行動提供不竭動力的,從來不是懸在頭上的恐懼,而是發自內心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03

希望今天這篇文章,可以給朋友們帶來一點感悟和啟示。

倘若你長期被「全有全無」的心態困擾,也希望可以給你提供一份力量,助你走出這個思維誤區。

關注自己的成長和反饋,關注每時每刻的自己,這尤為重要。

點個關注,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