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久居城市的人來說,喧囂的鬧市,總會讓人麻木,而田間的幽靜,倒能讓人心曠神怡,看著一望無際的麥田,內心便陡然平靜,原來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中,我們都有一顆嚮往安逸的心。
只是在拼搏的年紀里,誰又能選擇安逸?
生活就像一個無形且有力的大手,推著我們每個人向前,即便前方一路荊棘,也只能硬著頭皮向前沖,畢竟沒有人能在生活的洪流中巋然不動,生活,總要先活下去。
相比較現代人的焦慮而言,古人似乎多了一些恬淡,活得極為瀟洒一些,實在生活不下去的時候,還能削去一頭青絲,選擇與青燈為伴。
不像現在這般,想當個尼姑或者和尚都難如登天,還得硬體達標才行,有些寺院甚至明確要求想出家,得先有本科以上學歷……
對於古人來說,修行修得是心,那麼對於現代人來說,修行修得又是什麼?
在宋朝時期,寺廟已經成了一處非常吸引人的地方,甚至在都城汴京就有著不少寺院,其中最著名的自然要數大相國寺了。
時至今日,大相國寺依然香火旺盛,絡繹不絕的人群,總想著觸摸美好,只是不知道佛祖能不能照顧過來。
削去青絲容易,但能常伴佛祖卻極為艱難,尤其是年輕和尚尼姑,念經之際總會有懈怠的時候,宋朝有一位年輕的尼姑就因為耐不住孤獨而外出尋春。
可是她並沒有找尋到春天的痕迹,即興寫作詩一首,內容富含哲理引人深思。
尋春
佛門靜修,追求的是悟道,只是在這條路,並沒有人能真正感受到佛祖的召喚,有些人窮盡一生,也無法追尋到佛法的真諦。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世事變遷之下,不變的唯有人們對信仰的追求,無論是戰亂還是和平,人們都不曾忘卻內心的炙熱。
到了宋朝時期,佛門已經成為了不少人躲避喧囂的安靜場所,吸引著不願意前行的人們駐足,有一位年輕的女子飽受不了生活的壓力,便削去青絲成為了一個言不見經傳的小尼姑。
細細算來,她在寺廟中已經有些時日,甚至都忘卻曾經的自己也是一位渴求擁抱未來的年輕人。
在佛法的熏陶下,她一直渴求悟道,拋去一切的煩惱,做一個真正的佛門中人。
只是這條路,她走的特別艱辛,畢竟人的心都是肉長的,誰又能耐得住寂寞,熬得住煎熬?
恍惚之中,尼姑聞到了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早已經被冬日寒冷折磨的她,以為春天已經到來,她滿心歡喜,決定外出,去搜尋春天的蹤跡。
一年有四季,春天似乎最為短暫,年輕尼姑尋春之路,看似荒誕,但卻令人感慨萬千,畢竟春天總會悄然來到我們身邊,刻意去追尋,究竟能不能找到春天?
我無法知曉答案,畢竟沒有追尋過春天的痕迹,總顯得有些無知,那麼這位年輕的尼姑,又能得到什麼樣的答案?
作詩
年輕尼姑懷揣著滿心歡喜出了寺廟,外面的世界對她來說已是無比陌生,可她看來,春天一直未曾改變。
它在哪裡?
走過了很多山,踏過了許多水,尼姑所看到的景色依然是冬日嚴寒之下的蕭條,沒有絲毫的春天的味道。
她想到了在寺院中聞到的那縷清香,暗自思忖:難道春天並沒有到來,只是她就在寺廟中的幻覺不成?
無奈之下,尼姑只好失望而歸,而在歸途之中,她偶然再次聞到了那股縈繞在心頭的清香,她急不可耐順著香味去尋找源頭。
原來,那是一株梅花,在傲雪中挺立。
她在梅花前駐足良久,突然意識到,春天無需刻意追尋,在不經意間,它已經緩緩而來,正在以一己之力,向冬天發起最後的總攻勢。
在這一刻,尼姑頓悟了,原來春天與佛法一樣,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
她靜思之後,為後人留下了一首《悟道詩》,詩曰: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哲理
年輕尼姑的這首悟道詩非常容易理解,用詞用字都十分簡單,整首詩通俗易懂,但內容卻蘊含人生哲理,是一首極佳的禪詩。
這首詩的前兩句,為人們勾勒出了一個尋春的女子,她腳穿芒鞋,走過千山萬水,閉眼之下,我們的腦海之中便能浮現出一個女子在山間遊盪卻未能觸及心中信仰的畫卷。
其實我們現在人,大多也都有年輕尼姑的經歷,為了實現心中的夢想,我們一直在刻意追求自認為美好的生活方式。
可是到頭來,卻發現不僅夢想沒有實現,甚至還丟棄了原本所擁有的愜意生活。
這首詩的後兩句更是對人生哲理的進一步升華,踏遍千山萬水,未曾找尋到春天的痕迹,誰曾想在歸途中卻有了意外的收穫。
那支梅花所散發出的清香,讓尼姑愁雲散盡,喜上眉梢,深深嗅後,只有香如故,原來春天早已經到來。
這兩句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就是告訴人們要隨遇而安,不要刻意去追尋飄渺的事物,當我們沉下心來安心生活,或許便能發現,原來我們所追求的一切,早已經開花結果。
眾生皆苦,求而不得,眾生皆樂,福祉自來。
就好似年輕尼姑所追尋的春天一樣,芒鞋踏破無所蹤跡,驀然回首,周邊依然全是春色。
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但只要我們不愧於心去努力奮鬥,所追尋的一切,都會越來越近,我們只需要慢慢前行,等春來……
參考資料:《鶴林玉露》等。
(圖網,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