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中需要回顧與總結的時刻了。
前幾天沒有更新博文,有小部分身體原因,更多的還是因為身處居喪期,我想為老岳父靜默幾日,以示哀思。
在這樣的心境下,讓我回顧一年來的經歷,難免會帶有一些個人的情緒。在回顧之前,我個人先定義一下,歷史必將記住2022年這一年。雖然這是疫情的第三年,它比第一年更值得記憶,因為這一年發生了太多不美好的人和事,尤其是人性中最卑劣和陰暗的東西,在這一年得到了最真實和充分的彰顯,從任何意義上,這一年都看不到歷史的進步,不信,若干年後我們可以來批判我今天立下的字據。
01
鑒於此,我們還是先說疫情吧。中國有句古話叫「大災不過三年」,假如從2019年12月算起,今年的12月也就是災情結束的日子。理論上,災情像它初起迅速爆發一樣,今年應該慢慢地收尾,直至最後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可今年是三年來全國人民最艱難的一年,封控和靜默成了熱詞,有些城市幾個月地封控,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完全亂了套。面對疫情,我們很多地方除了一封了之,好像就沒有一點別的辦法。醫學專家們更是搞笑,他們不是在做出決策後並協助政府部門制定相關的對策,而是個個爭當預言大師,當算命先生,比如上海的張某某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4月份上海疫情開始,他就宣傳要放開,要搞活經濟。你是醫生,不是經濟學家,不是政府官員,政府不是要你算命,而是要你做出判斷建議之後,給出對應的解決問題的措施。事後看,他當時做出的所謂調研報告(近期明德先生髮過文章)中提到的98%無癥狀,不超過4%的人發燒,這是典型的數據造假行為。不知道這樣的報告算不算造謠呢?我覺得有關部門可以考慮一下。
作為一個有良心的醫生,在當下該做的不僅是救死扶傷,而且還要對政府採取的決策提供必要的應急措施建議。比如全面放開後涉及的醫療資源擠兌,出現的藥品和物資短缺等非常現實的問題,這都是專家們該考慮的。
記得沒放開之前,在方艙隔離的人員透露,在裡面,也就是喝水和吃連花清瘟、芬必得之類的有限的幾種葯,既然如此,有沒有專家建議,在全面放開之前,全國要集中儲備那幾種葯,以備不時之需,就像小區封控時,各大商超提前備菜一樣,這個建議難道很難想到嗎?還有就是,全面放開後,病毒對老年人和有關人群的殺傷力到底有多大,專家們知道嗎?張某某你去殯儀館和太平間看看,這是「大號感冒」的殺傷力嗎?寒冷的冬夜,老人臨終前,基本叫不來120。看著老人靜靜地走了,家裡人正處於極度悲痛之中,可他們很快就變悲痛為焦慮,因為,老人不能就這麼一直躺在家裡,醫院太平間和殯儀館都超負荷接待,網上有很多關於聯繫殯葬的煩心實例,有興趣的可以去搜「李建華同志」那篇,李建華生前應該算是有一定名氣的相聲演員,多次上過樣式春晚的。
疫情跟前兩年不一樣,更多的還是因為疫情暴露出來的人性跟以前不一樣。以前,我們歌頌白衣天使,歌頌逆行者,歌頌那些見義勇為的志願者,今年,我們聽到的是,街道幹部說,將鬧事的人關進黑屋子;街道幹部毫無情商地作秀及後續的作惡;志願者壟斷小區的物品供應,任何非指定的貨源進入小區都被罰款等。當然,還有很多、很多。
關於疫情,作為年終總結,我覺得不該在此發布情緒,而是希望通過這些陰暗的或者不好的東西,看能否產生一些對未來的警醒和提示,吃了這麼大的苦頭,難道我們不該從痛苦中吸取一些教訓嗎?
我覺得起碼可以總結如下幾點:一是國家的公共服務體系部門的有實權的人員,是否該與商業利益掛鉤,這就像公務員和很多國企的員工不能兼職要求一樣;網上有人說張某某背後有美國財團的影子,院士是多家疫苗公司的高管等,這些信息我沒有考證,不管真假,至少不該是真的。二是所有的決策建議都應配備必要的應急措施,如封控時的菜品供應,解封后的醫療資源儲備;三是如何對權力進行有效的監督,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權力。有人笑話說,解封后最受不了的是保安,因為,解封后最有失落感的是他們。笑話也許極端了,但是,像街道辦主任那樣,動不動就可以把居民弄進黑屋子的做法,絕對是醜惡的、變態的、非法的。
四是基層社會管理者應貼近居民和社會,以前覺得他們是政府機構的延伸,現在看,這是角色定位的錯誤,假如他們活在老百姓中間又不代表老百姓,他們最後就是風箱里的老鼠,兩頭受氣,也許一部分人就會蛻化成惡犬、訟棍,與人民格格不入。五是給老百姓普及科學知識比推廣疫苗更加重要,現在誰能說得清,疫苗到底有沒有用?打完三針後感染病毒康復後,是否要打第四針?這是需要進行科學研究的,但願不要再像以前那樣變成強制攤派。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