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也可稱之為喜悅、開心、高興、愉快等等,從源頭來看,屬於情緒的一種。不過,雖然情緒的種類多種多樣,但是如果讓人首選一個情緒,絕大多數的人會選擇快樂。所以,現實中,很多人已然在不知不覺中將快樂生活同良好地情緒調節划上等號了。一旦不開心,往往馬上就會想到情緒調節。
但是,如何才能實現良好的情緒調節呢?
逍遙認為:在「逐利的天性」的潛在影響下,絕大多數人通常都會選擇那些看似簡單,效果又相對明顯的方法。
例如,要發脾氣時,告訴自己深吸一口氣,數3個數。又如,遇到緊張不安的時候,閉上眼睛數100個數,或念上10遍「心經」。
不可否認,與這些類似的做法,有時候對一些人的確效果明顯。但是,對於多數初學者而言,要想真正起作用還需大量的實踐。而多數的初學者在實踐幾次未果後,往往也就放棄了。
看似簡單的方法,往往不過是被我們忽略了具體實施過程的所謂的簡單罷了。而當我們忽略了的具體實施過程之時,保證快樂生活的一個重要因素——「智慧」也被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忽略了。
智慧,總體而言是一個人分析、判斷、評價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的綜合體現。我們所謂的動腦思考主要就是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平心而論,只要為人處世就需要智慧的作用。
但是,現實中,一提動腦就立即退避三舍的人太多了。動動腦就那麼難嗎?還是動腦是件可怕的事呢?難道運用智慧合理地分析了問題並解決了問題不是件令人快樂的事嗎?
否則的話,迴避智慧的作用,出現太多的希望用情緒調節來實現快樂生活的人,最終無功而返也就不足為奇了。
懶人分幾種,手懶、腳懶、腦懶。腦懶,最要不得。
快要生氣時,深吸一口氣,數3個數,不過是外在的一個表象罷了。還要在頭腦中快速分析導致生氣的可能原因,進而合理決策和行動。專註於具體的事上,而不是情緒上時,情緒往往就會自然而然地平復了,而平復的情緒還有助於新的智慧爆發,更好地解決所面對的問題。
遇到自身緊張不安之時,也可做類似分析。
其實,情緒調節與智慧運用就像一對糾纏的「量子」。你可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你。情緒越大,越會忽略智慧的作用,越難以有效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而智慧的作用越大,情緒就會被忽略,進而可以有效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而問題解決了,甚至產生了很多新的收益,快樂不也就隨之而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