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總在不斷地推動社會的變革和進步。
近現代史上,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蒸汽機的廣泛應用為標誌,改變了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標誌是電力的廣泛應用和內燃機的發明,人類社會進入了「電氣時代」。
第三次工業革命,以電子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的發明和應用為標誌。這次革命加速了信息的傳遞和處理速度,推動了全球化的發展,人類社會進入了「信息時代」。
有人說,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到來,它是以AI、人形機器人、量子計算等為代表。
那麼,Al是什麼?Al帶來了什麼?這本人民郵電出版發行的《Al商業進化論》,包含了我們想要了解的關於人工智慧的問題。
它以人工智慧+為主題,探討了Al是怎麼樣賦能各行各業,又帶來了哪些生產技術的重大突破,是不是推動了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
全書分為七章,在作者田豐自序部分,給出了閱讀「指北針」,提出了閱讀建議。
職場人士、技術愛好者先讀哪一章;學生黨、非技術背景的讀者先讀哪一章;政府工作人員先從哪一章切入,都有明確說明。
其中,在第二章「Al之問」,詳細闡述了Al是一台「數學機器」,是與人腦計算等價的神經網路。
Al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能突破人類思維的困境,它能徹底改變「三個世界」,當然,Al也遵循發展規律。
AI也不會單方面"進化"商業,商業環境同樣在定義什麼是可接受的AI應用。
作者敏銳地捕捉到了數據作為"新石油"的核心地位,書中將數據視為企業的競爭資源,認為更多數據等於更優演算法等於更強競爭力。但是,數據也有社會屬性——數據產生於人類活動,承載著隱私、偏見與權力關係。
當AI商業模型建立在未經審視的數據基礎上時,它不僅可能複製現有社會不平等,還可能因公眾反彈而遭遇合法性危機,近期全球範圍內對AI倫理的激烈爭論,不正是這種危機的先兆嗎?
閱讀《AI商業進化論》的體驗如同觀察一幅未完成的畫卷——輪廓已具,細節待填。
待誰來填?當機器都開始"學習"時,我們是時候重新思考本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