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因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致3人遇難的悲劇,將雷軍和小米汽車推入輿論漩渦。面對家屬的悲痛與全網質疑,雷軍深夜發聲承諾「不迴避責任」,小米汽車也接連發布技術細節,但爭議仍未平息。
雷軍回應
4月1日晚,雷軍通過個人微博首次公開回應,稱對三位女孩的離世「心情非常沉重」,並代表小米向家屬致以深切哀悼。他表示,小米已成立專項小組趕赴現場,配合警方提交了車輛數據,但因調查尚未結束,小米至今未能接觸事故車輛,許多關鍵問題仍無法解答。
雷軍強調:「無論發生什麼,小米都不會迴避責任。」此言一出,迅速登上熱搜。遇難者家屬在雷軍微博下留言:「希望說到做到…」
值得注意的是,事故發生次日,標普剛上調小米信用評級至 BBB,4 月 1 日,小米股價盤中跌超 5%。
小米汽車回應質疑
同日,小米汽車通過官方微博發布《關於大家關心問題的回答》,直面輿論焦點:
1.「為何不聯繫家屬?」
小米稱事故發生後立即聯繫車主(非駕駛者本人),並嘗試在警方指導下與家屬會面,但截至發稿仍未獲准。
2.「事故車是否被運回北京?」
官方闢謠稱車輛仍在警方管控下,小米未接觸事故車。
3.車輛為何起火?
初步推測為劇烈撞擊導致系統受損,排除自燃可能,但具體原因待查。
4.車門是否鎖死?
小米以「未接觸車輛」為由,未給出明確結論。
5.AEB為何未阻止碰撞?
小米解釋:SU7標準版的AEB功能僅針對車輛、行人等目標,不識別錐桶、水馬等障礙物,與行業標準一致。事故中NOA系統雖發出預警並減速,但駕駛員接管後仍未能避免撞擊。
寫在最後
雷軍和小米的回應,從公關角度看算是「標準動作」,致哀、承諾、技術答疑,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或許是少了點「人味」。
說到底,事故責任需要警方和第三方機構用證據說話。在結果出爐前,過度揣測「車企甩鍋」或「駕駛員失誤」,都可能傷及無辜。雷軍和小米的承諾是否經得起考驗,時間會給出答案。我們能做的,是給調查一點耐心,給技術一點敬畏,也給生命一點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