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前有在國家危難時放棄外國高薪條件回國的科學家錢學森、鄧稼先們,後有像饒毅教授這樣放棄美國實驗室回到祖國追求"中國夢"的愛國人士。
他們是前輩們的傳承者和繼任者,用自己的力量為我們國家做出貢獻,也教會了他們的學生和繼任者繼續愛我們的祖國。
後起之秀
1962年,出生在江西省南城縣的饒毅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
他高中的時候選擇了學醫,並在1978年考入了本省的醫學院學習。獲得本科學位後的饒毅又考入上海,並在上海的第一醫學院取得了碩士學位。之後的饒毅像當時大部分的高校知識分子一樣去往外國留學繼續學習。
對於那些放棄國外高薪條件和各種福利的科學家們來說,饒毅此時還是一個後輩,但是他也聽說了不少愛國科學家們的故事,並且對他們深感敬佩。他在1985年去往美國加州大學的舊金山分校學習神經科,並在1991年取得了博士學位。
此時的饒毅教授已經分別在國內和國外都進行了學習,對於各種條件設備上的對比,他心裡已經有了大概的分析。為了更好的科研條件和教學條件,饒毅在完成了自己博士後的研究後選擇了在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擔任教授。
原本以為有了更好的條件的饒毅會選擇就此留在美國發展,畢竟他可以輕鬆擁有美國國籍和很好的社會地位。但是在2002年,饒毅教授開始任職於中國科學院,並且在2004年在北京擔任生命科學研究所的副所長,此時的他在美國和中國各有職位,更是擁有自己的實驗室。
2007年,饒毅教授放棄了美國國籍,毅然決然地徹底回到祖國。他辭掉了美國西北大學的終身教授職位,放棄了在美國的高級實驗室,去北京大學擔任了院長。
他想為我們的祖國培養更多的人才。其實早在2000年,饒毅就利用自己在學術界的人脈為中國的生命科學研究的教學做出了重要貢獻,之後又在他的建議下建成了一所生命科學研究所。
永不參選院士
2011年,我國的學術大牛們被推選參加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增選。那些大佬都是有自己出名的科研成就或者是學術成就的,回到祖國的饒毅教授就在其中。
饒教授本來不想去參選這些對他來說只是虛名的東西,但是又不想推卻了舉薦他的人的一番好心。著名的"一心為公"的教授兼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就和饒毅是同一期的被推薦人選。
但是讓人完全意料不到的是,饒毅教授和施一公先生雙雙落選,饒教授更是在第一輪就被刷了下來。本就不圖虛名,一心只想認知鑽研學術的饒毅對這次的參選結果並不意外。
他在結果還未出來之前就已經想好了文字對推薦他參選表示感謝和對中國科學院的選擇結果表示尊重。他在2011年8月7日將這些文字發出,並表態今日之後將永遠放棄院士的參選。
其實和他同時期的候選人都在第二年或者第三年當選,比如施一公先生就是2013年當選的中科院院士,但是饒毅教授卻不願意再去爭這個院士的頭銜。
但是據說那次的參選也並不是那麼多光明正大的,對院士的參選似乎更加偏向於完全在本國做研究的人,在海外有過教授經歷的人遭到了一定的打壓。不管怎麼說,院士的頭銜並不能影響饒教授的學術水平和為國家培養更多人才的決心。
學術界的魯迅
饒毅教授是出了名的耿直不留情面,他曾在社交媒體上多次炮轟他人和國外的研究結論。
比如在疫情期間,英國主張採取所謂的"群體免疫"。這樣的觀點一被提出就遭到了國外很多專家的嘲笑和否定,比如英國本國的雜誌《柳葉刀》主編就抨擊自己國家政府是在拖延耽誤群眾的生命。而我們的饒毅教授也同樣在自己的《饒毅科學》上公然抨擊英國搞"群體免疫"。
其實我們國家的科學家和知識分子們大多數是不會對外國人的觀點做出指責或者是否定的回應,因為他們大多數都受到我國傳統的文化所影響,不去"揭他人的短"。
他們即使是對某些觀點不認同也會委婉的回應或者保持沉默,他們更多是秉持著"存在即合理"的觀念。但是饒毅教授就不同了,他看不慣的事,就一定要仗義執言,哪怕有時候他的觀點不是完全正確的,但是他願意對自己說出口的話負責任。
就像饒教授的好友施一公先生對他描述:"耿直的現代魯迅、任性的半老頑童"的那樣,饒毅教授就是有什麼說什麼,我行我素但又光明磊落。他曾經號召我們去國外留學的人學成之後一定要回到自己的祖國。
他告訴那些留學生們:"回來,你將建設自豪的中國夢,讓更多的中國人民得到幸福",但是在國外你就只是在建設"個人功成名就的美國夢"。那個從我們毅然回國的科學家前輩們手裡接過這個傳承的人又開始將它傳遞給了他的學生們。
饒毅教授是一個對祖國深懷赤子之心的人,他做出了重大犧牲回到我們的國家。他是一個潛心科研、真心為中國科研做貢獻的人。我們的國家需要的就是這樣的敢於直言、愛國報國的科研人士。
他用自己的經歷和選擇在向他的後輩們證明,放棄國外那些優越的條件回到祖國依然能夠獲得成功,而放棄院士的頭銜也能夠將學術做得更好。也希望高級知識分子們學成回國這個良好的傳統能夠在像饒教授一樣的愛國人士們手裡繼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