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作為現在全球所需的材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謂隨處可見。恰恰這也表明了稀土的重要性,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它。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現在是當之無愧的稀土存量、開採、精細化大國。
經濟強國,資源侏儒。這說的就是日本,日本雖然經濟發展迅速,曾經是第二大經濟強國。但作為島國的日本,資源匱乏卻是他們無法言說的痛。
尤其是新世紀的戰略資源稀土,更是讓日本念念不忘。為此,日本不惜將眼光放到近6000米的海底,只為開發稀土。
他們花了十幾年時間,又是派科考船又是研發技術,確實也找到了些東西:2012年在南鳥礁附近發現了據說夠用幾百年的稀土,儲量驚人。沖繩海底也有發現。南鳥島附近的錳結核礦,量也不小。希望彷彿就在眼前。
然而,發現礦藏跟能把它撈上來,中間差著十萬八千里。南鳥礁的稀土,靜靜躺在五千到六千米深的海底。那是什麼概念?巨大的水壓,一片漆黑,加上複雜的海底地質,對現有工程技術簡直是極限挑戰。
直到2022年,日本公開的技術,能穩定作業的深度大約在2500米。離五六千米的目標,還差得遠呢。
誰能想到一直在深海資源開採上下苦功的日本,不僅沒能改變自身稀土窘境,反倒在無意間成了中國稀土突破的助攻。
這一切的努力在2022年迎來了標誌性成果,全球首台6000米深海採礦車正式問世,這項技術突破直接打破了深海採礦的技術壁壘,標誌著中國在該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以前大家都覺得海底五六千米的稀土礦就是畫大餅,結果咱們直接把車開到海底現場開工。
當然,這次突破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科研人員的潛力。雖然曾經遇到過很多困難,但我們的科學家從來沒有放棄。
在日本的啟發下,咱們的科研團隊有機會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攻克技術難關。未來,稀土產業的崛起,不僅是經濟增長的動力,更是我們國家科技實力的體現。
稀土產業鏈的降維打擊才是真正的殺手鐧,日本即便真能從海底挖出稀土,也得面對更棘手的冶煉難題,全球98%的稀土精鍊產能在中國,連美國格陵蘭島的稀土礦都要運到江西贛州加工 。
日本在海里忙活,中國當然也看在眼裡,而且感受可能更深。全球資源競爭是明牌,比如在剛果(金)爭奪鈷礦(航空發動機和鋰電池的關鍵料,全球七成儲量在那兒)。
中國企業最終花了約30億美元,拿下一個大礦56%的開採權。而日本,據說前期勘探談判了好多年,最後還是空手而歸。這事兒更能刺激中國要掌握資源主動權。
同時,中國自己也在調整資源戰略。早在2010年就開始對稀土出口進行管控。回想過去以極低價格大量出口寶貴稀土的日子,更能理解現在策略的轉變。
不管外部環境如何變,中國深海技術的突破,更多還是源於內部的驅動力和長期的戰略耐心。
中國的科研體系,看起來不太一樣,強調「產學研」結合,目標是把研究成果儘快變成能用的真傢伙。
從2001年第一台國產海底鑽機下潛,到「海牛Ⅱ號」在深海鑽下231米,創下世界紀錄,再到如今亮相的這台六千米級深海採礦裝備,這是一個持續了近三十年的技術積累過程。
通過集中的投入和一代代的技術更新,中國不僅造出了能在四千米乃至六千米深海作業的採礦車,這些裝備還挺先進,集成了海底電驅動、自主充電、環境擾動實時監測等功能。
更關鍵的一點是,據稱中國的技術進步,已經能把深海採礦的成本逐步壓低,接近陸地開採的水平。這要是真的,那無疑是捅破了商業化開發的那層窗戶紙。
這麼一來,局面就出現了微妙的反轉。當日本還在為五六千米的開採技術奮力攻關時,中國已經展示了在這個深度作業的能力。
這意味著,理論上講,中國現在具備了開採某些日本發現但自己暫時無法觸及的深海資源的潛力。這種技術上的領先,再疊加上中國在陸地資源的布局,呈現出一種不同的態勢。
在非洲,中國成功拿下了剛果(金)的關鍵鈷礦資源。目前,中國在剛果金的鈷礦產能已佔全球約四成,甚至連特斯拉這樣的公司也需要向中國企業採購電池原料。
此外,中國還在當地推行了「資源換基建」的模式。通過這一模式,中國在獲取資源的同時,也幫助當地修建道路、橋樑等基礎設施,這也間接提高了採礦效率。中國採取的這種模式與日本當年曾嘗試但未能成功的模式形成了有趣的對比。
再加上中國本土早已建立的強大的稀土精鍊加工能力,如今又添上了深海開採的技術翅膀,它在全球資源,特別是戰略性礦產領域的話語權,無疑又加重了幾分。
當然,牌局還沒結束。大洋彼岸的美國,同樣感受到了稀土等關鍵資源的供應壓力,也將目光投向了海洋。有報道指其因稀土緊缺而尋求深海來源,甚至還傳出「非法開採」的風聲。
不過,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即便美國成功突破深海開採技術,要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實現穩定供應,恐怕也需要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深海的寂靜之下,正涌動著資源、技術與國家戰略的激流。曾經的先行者還在探索路徑,而後來者似乎已經搶先抵達了某個重要的里程碑。這場圍繞地球最後邊疆的競爭,還遠未到謝幕的時候。
未來,誰能更高效、更環保、更可持續地利用這些沉睡的寶藏,誰就將在下一輪全球發展中佔據更有利的位置。至於那些曾經看似不經意的「因」,是否真的在悄然間,催化了今天格局的變遷,這筆賬,恐怕還得讓時間來算。
信息來源:新浪財經、環球網、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