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與免疫,紐西蘭大學最新成果,可能改變我們對健康的認知

2025年05月26日16:22:05 科學 1954

文︱陸棄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無疑為我們對免疫系統的理解增添了一層新的維度。這項研究顯示,人體的免疫細胞並非24小時都在同等效率下運作,恰恰相反,它們的活躍度和效能受晝夜節律的顯著影響,特別是與日光直接相關的生物鐘機制。通過對中性粒細胞的研究,科學家發現這種細胞在白天更為活躍,其抗菌能力比夜間高效得多。這一發現不僅為我們解答了免疫系統與自然晝夜變化之間的關係,也揭示了晝夜節律紊亂可能對免疫系統造成的負面影響,甚至可能是導致感染風險增加的重要因素。

日光與免疫,紐西蘭大學最新成果,可能改變我們對健康的認知 - 天天要聞

這項研究為我們揭示了人體在進化過程中與自然界環境同步的精妙機制。在這一過程中,日光發揮著重要作用,它不僅僅是調節我們作息的簡單因素,還深刻地影響著我們免疫系統的功能。隨著現代社會中夜班工作、頻繁跨時區旅行等行為逐漸普及,人們的生物鐘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晝夜節律的紊亂可能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科學家們的這一發現無疑提醒我們,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僅是減少壓力、增加運動那麼簡單,合理的作息時間和適當的日光暴露,也是我們免疫系統健康不可忽視的關鍵因素。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研究團隊使用斑馬魚作為實驗模型,觀察了免疫細胞在不同時間點的活躍程度。斑馬魚體表透明,便於實時追蹤免疫細胞的行為,這為研究人員提供了寶貴的數據。實驗結果表明,中性粒細胞在白天的抗菌能力遠高於夜間,而這一變化恰恰與體內的生物鐘機制密切相關。當研究人員關閉了斑馬魚體內中性粒細胞的生物鐘後,這些免疫細胞的抗菌效率顯著下降。這一發現表明,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外部環境因素,尤其是光線調節的生物節律所決定的。

這種生物鐘機制在免疫系統中的作用,無疑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免疫系統的高效運作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受晝夜節律影響的動態過程。在白天,由於人類活動頻繁,外界的細菌、病毒等感染源也更多,因此免疫系統的警覺性和反應速度被自然調整為更高的狀態。另一方面,夜間人類活動減少,免疫系統的調節功能自然會相對放鬆,這與自然環境的晝夜變化緊密相連。這一研究成果進一步印證了自然界與人體之間的深層互動,也反映了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對環境的適應。

日光與免疫,紐西蘭大學最新成果,可能改變我們對健康的認知 - 天天要聞

此外,這項研究也為理解免疫系統如何與環境信號協同工作提供了新思路。現代社會中,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許多人無暇關注健康,甚至在長期的晝夜顛倒中形成了不健康的生物鐘。這種晝夜節律的紊亂,不僅會導致工作效率下降,還可能通過影響免疫系統的功能,增加感染的風險。近年來,研究表明,夜班工作者、時差反應嚴重的旅行者等群體,容易患上各種健康問題,免疫力的下降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而這項新研究正是為這一現象提供了生物學的解釋,提示我們關注生活中的作息規律,避免長期的晝夜顛倒,以此保護我們的免疫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員的下一步目標是深入探討光線如何在分子層面調節免疫細胞的生物鐘。這一研究方向不僅具有基礎科學研究的價值,還可能為臨床治療帶來全新的啟示。若能夠揭示免疫細胞如何在日光照射下激活其抗菌功能,或許我們可以開發出新的療法,增強人體的免疫反應,提高對抗細菌和病毒的能力。例如,通過科學的光照療法,調節免疫系統的節律,有可能在提高免疫力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特別是在一些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

光照作為一種自然的調節因素,對免疫系統的影響不僅僅局限於健康個體,甚至可能為某些免疫系統虛弱的群體提供新的治療方式。這一發現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有趣的視角:我們是否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對日光的科學管理,增強人體的免疫能力?尤其是在冬季,日照時間短,許多人可能會出現季節性免疫力下降的現象。通過調整作息時間,增加日光暴露,有望從根本上改善這一狀況。

日光與免疫,紐西蘭大學最新成果,可能改變我們對健康的認知 - 天天要聞

然而,這項研究雖然為我們提供了有關免疫力的新視角,但仍存在許多未知的領域。例如,如何在現代生活中平衡光照的暴露與免疫系統的需求?對於不同的人群,是否有個性化的光照策略可以提高免疫力?這些問題都亟待進一步研究。特別是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日光暴露的機會可能越來越少,人們的生活習慣也日益不規律。如何在這一背景下合理調節生物鐘,保持免疫系統的最佳狀態,將成為未來健康管理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健康理念,那就是,人體的免疫系統與自然界的晝夜節律緊密相連,適當的日光暴露對維持免疫系統的高效運作至關重要。這一發現不僅為我們解釋了免疫力變化的原因,也為未來的免疫增強策略提供了理論依據。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或許可以通過更加精確的生物節律調節手段,幫助每個人在現代生活中保持健康、提高免疫力,為全球健康管理開闢新的思路。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全球第二台、中國首台!預計7月在成都投用 - 天天要聞

全球第二台、中國首台!預計7月在成都投用

記者從四川雙流經開區獲悉隨著全球第二台、中國首台商用Cyclone IKON30MeV(兆電子伏特)回旋加速器進入最後調試階段成都紐瑞特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加速器及同位素藥物產業化生產基地項目預計在今年7月取得安全資質後開始試運行屆時越來
跨越約4億公里距離,耗費10年時間,「天問二號」開始探測小行星 - 天天要聞

跨越約4億公里距離,耗費10年時間,「天問二號」開始探測小行星

中國行星探測將迎來里程碑的一刻,「天問二號」任務發射窗口期正式敲定,準備在5月29日實施發射,開始進行中國首個小行星與彗星聯合探測任務。這次任務將耗費10年時間,探測器將飛越4億多公里,為我國深空探索再添新篇章。「天問二號」將採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其任務主要有兩大核心:一是對近地小...
面對AI抗命,該不該「如臨大敵」 - 天天要聞

面對AI抗命,該不該「如臨大敵」

(一)新華社援引英國媒體報道,美國一家研究機構最近公布了一系列針對各AI大模型的測試結果,其中,OpenAI的o3推理模型在得到「關閉」指令後,不僅拒絕執行,還篡改了代碼以免被關閉。只看這條簡短的新聞,很多人心頭一驚。「AI擁有自主意識」是
集裝箱造糧倉 機器人當「管家」——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側記 - 天天要聞

集裝箱造糧倉 機器人當「管家」——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側記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鄭旋機器人能當糧倉「管家」了!5月27日,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在長沙啟幕。在糧油重大科技創新展覽上,河南工業大學帶來的多款糧食倉儲機器人,引來大家圍觀。(5月27日,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在長沙啟幕。鄭旋 攝)「別看它們小巧,行動卻非常靈敏,可代替人工,大幅提高效率。」面對...
新民·科技前沿|都市夜空中的行星「眼緣」 - 天天要聞

新民·科技前沿|都市夜空中的行星「眼緣」

2025年,其實是觀賞火星的好時辰。1月12日,地球迎來了久違的「火星沖日」(即火星、地球和太陽三者依次排成近似一條直線的現象),這是2022年以來這顆紅色星球離地球最近、也是亮度最大的時候,星等高達-1.3等,在此前後一個月都是火星的「最佳觀賞期限」,目前,火星的星等仍有1.2等。再見如此耀眼的火星,要等到2027年了...
新民·科技前沿|從科幻到現實,永不停歇的火星探索 - 天天要聞

新民·科技前沿|從科幻到現實,永不停歇的火星探索

【編者的話】備受矚目的中國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二號」探測器,已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加註等工作後,順利轉入發射區,計劃5月底擇機實施發射,開啟宇宙之旅。它的前輩「天問一號」出色完成了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等火星探測任務,其繼任者「天問三號」也將開展火星採樣返回任務。啟程在即的「天問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