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念書期間發現了石墨烯魔教超導效應,被享譽全球的科學期刊《自然》評為年度科學人物第一位。
1996年出生的他,2010年便進入了中科大就讀,後在麻省理工讀碩讀博,現年僅27歲,他叫曹原。最近他宣布將赴美任教,實在讓人唏噓。
人才出走,在近年來可謂是屢見不鮮。為何他們會選擇出走呢?我們的環境真的留不住高端人才嗎?
眾人眼中的天才
曹原,這個名字可能對很多人來說並不熟悉,但他卻是一位在國際科學界享有盛譽的天才少年。2010年,年僅16歲的他便進入了中科大少年班,他在攻讀博士期間,更是發現了石墨烯的魔角超導效應,開創了扭曲電子學的新領域。
石墨烯的魔角超導效應是一種在特定條件下,石墨烯可以成為超導體的現象。大家都知道石墨烯這種材料在各方面都有應用,但並不能作為超導體。
2018年,曹原和他的導師帕布羅·埃雷羅教授發現:
將兩層石墨烯疊加在一起,並將它們相對旋轉到一個特定的角度,約為1.08度,就可以產生超導效應。這個角度被稱為「魔角」,因為它使得石墨烯的電子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而導致了超導性的出現。
目前石墨烯魔角超導效應在工業上的應用還處於探索和實驗的階段,還沒有實現大規模的商業化和普及。但是,這種效應具有很大的潛力和價值,可能對電力傳輸和通信等領域產生重大的影響和改變。
魔角超導效應可以實現無損耗(低損耗)的電能傳輸,降低電力消耗和成本,提高電力效率和安全性,減少環境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有利於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
還可以實現高速和高密度的信息傳輸和存儲,提高通信和計算的性能和質量,促進新一代的量子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創新。
當然,魔角超導效應還面臨著很多的挑戰和難題,如何製造和控制魔角石墨烯的結構和性質,如何提高魔角石墨烯的超導溫度和穩定性,如何解決魔角石墨烯的成本和可靠性等。這些問題他們的研究團隊都在逐步研究突破。
在此效應發現後,曹原也被《自然》雜誌評為2018年度科學人物第一位。 他在《自然》雜誌上已經發表了8篇論文,2019 年被評為《時代周刊》100新星之一,2020年底剛剛獲得了博士學位,緊接著在2021年他還獲得了,凝聚態物理領域青年物理學家的最高獎——麥克米蘭獎。是石墨烯領域的領軍人物。
按理說,如果他回國發展,以他取得的成績,在國內也能有不錯的發展,可是為何他會選擇遠赴美國任教呢?為什麼中國不能留住這樣的人才?這一消息引發了國內外的關注和討論,很多人對中國留不住這樣的人才感到遺憾和擔憂。
下蛋理論
其實早在幾年前,被網友譽為「最敢講真話」的鄭強教授其實就告訴了我們答案。眾所周知,美國的中小學,一直提倡「快樂教育」,所以看起來他們那個年紀的孩子,比中國孩子更為輕鬆。可是就他們這樣的快樂教育,為何在人才培育上,比我們更為厲害呢?
鄭強教授說,美國不跟世界各國拼什麼中小學教育,而是把全球最好的教育資源集中在大學,你中小學教出的優秀小孩,最後很多都會選擇去美國念書。「相當於我們養了一群母雞,等它們快下蛋的時候,全跑到別人家去了。」
確實如鄭強教授所說,美國很雞賊,大學階段被認為是培養高水平人才的關鍵時期。通過提供更好更優質的大學教育,美國可以培養更具創造力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從而推動國家的科技和經濟發展。
而我們的精英人才,在國外完成學業後,有可能選擇留在當地國家發展。這對他們來說,只要有一個人留下就是一筆穩賺不陪的「生意」,就算學生畢業回國,也會給他們帶來教育經費的創收,如果有人留下那更好了。
回歸現實層面來說,我們不得不承認,美國的科研環境和條件更優越。美國在眾多世界科技方面,擁有最先進的科研設備,最充足的科研經費,最廣泛的科研合作。
美國的科研機構和大學也更重視人才的培養和激勵,給予人才更多的自由和尊重,更能發揮人才的創新潛力和價值。
曹原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導師帕布羅·埃雷羅教授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給予曹原很大的支持和信任,讓他有機會使用最好的實驗設備,參與最前沿的研究項目,發表最高水平的論文。並沒有以導師之名,奪取學生的研究成果。
而對一個科研工作者來說,可以接觸到世界上最頂尖的科學家,最新的科學理論,就是對自身科學熱情最好的回報。除了這些,國內的人才環境也有一定的原因。
曹原為何要出國?
其實對於曹原的選擇,是基於他對自己的研究興趣和方向的堅持和追求。他選擇了一個能夠提供更多的資源、支持和機會的地方,繼續深入和拓展他的研究,實現他的科學夢想。他選擇了一個能夠享受更自由和寬鬆的科研氛圍的地方,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方向選擇研究課題。
申請到充足和穩定的科研經費,參與到多樣和活躍的科研活動,獲得更多的學術認可和獎勵。他選擇了一個能夠更方便地參與到國際科研合作的網路中的地方,更容易地獲取到國際科研的最新動態和信息,更有效地與國際科研的領軍人物和團隊進行對話和合作,更廣泛地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傳播和推廣。
他的選擇,是一個基於多方面考量的個人選擇,也是一個符合他的科研理想和目標的職業選擇。
曹原的選擇,也暴露了國內的人才環境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國內的人才引進和留住的政策和措施還不夠完善和有效,不能充分體現人才的價值和需求,不能給予人才足夠的待遇和保障,不能解決人才的後顧之憂和困擾。
儘管國內的科研環境正在逐步改善和發展,但仍然面臨一系列問題和挑戰。這包括科研評價體系的不合理性、科研資源的不均衡分配、科研人才的流失現象,以及科研誠信方面存在的缺失等等。這些難題可能對科研從業者的工作效率和質量產生負面影響,同時也可能損害他們的工作滿意度和幸福感。
曹原的選擇,也引發了我們對於這樣的天才的看法和態度的思考。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和對待這樣的天才呢?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理解他們的動機,支持他們的發展,而不是妄加評價,給他們帶上「帽子」。
我們應該欣賞他們的成就,而不是詆毀他們的品格,抹黑他們的形象,畢竟他未來在哪還未可知。
相信不少讀者朋友都知道顏寧,她是一位在生物蛋白領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傑出科學家。作為原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的弟子,以卓越的科研能力和學術貢獻躋身國際學術界的前沿。
2007年,她成為了清華最年輕的博導,在2017年,她選擇離開清華園,加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成為一名終身教授,並成功評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有人對她離開祖國的決定提出質疑,認為她是因未能當選為中科院院士而離去。
當年許多人以此給她帶上了「帽子」。然而,顏寧對於這些爭議從未迴避,她在接受採訪時坦言:「我說這些『帽子』什麼,其實它不能改變你這個人,不(能)改變你是誰。不會說因為有這個(『帽子』)你就更優秀,或者怎麼樣。」
2022年年底,她辭去了美國的工作回到了國內。現任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面對過去的爭議,顏寧淡然而堅定地表示:
「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我想我們追求的都是,在科學史上我留下了什麼,為這個社會我做了什麼。所以你從這個初心出發,你就會想,一直要追求高目標。」
結語
其實我們不應該對他的選擇進行評價和質疑,而應該給予他一些的理解和支持。希望他能夠像楊振寧老先生那樣,在科研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績,在祖國需要的時候,回國培養新的人才,帶領著他的研究方向讓我們邁入更高的水平。
也希望國內的人才環境越來越好,這包括提供更多的資源和支持,營造更開放、包容的科研氛圍,以及建立更有效的科研評價機制。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頂尖人才留在國內,為國家的創新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那麼除了筆者所說,各位讀者認為,我們留不住人才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參考資料
1 留學生不回國?窮人養母雞到富人家生蛋,鄭強教授這番話令人深思;靜夜思育,2020
2 最新《Nature》重磅:揭開「魔角」石墨烯超導的神秘面紗;烯碳資訊,2021
3 曹原導師:他教我的和我教他的一樣多;DT新材料,2022
4 顏寧回應當選中科院院士:「帽子」不能改變你是誰;光明網,2022
5 解鎖扭曲電子:石墨烯帶推動材料的潛力;一線尋科技,2023
6 「95後天才少年」曹原將赴伯克利任教,已在頂尖學術期刊發布9篇論文,被稱為「石墨烯駕馭者;極目新聞,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