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上海長征醫院)獲悉,該院泌尿外科任善成教授團隊的一項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他們首次從細胞起源角度揭示了中國人群前列腺癌的獨特發病機制,並破解了前列腺癌多發特定區域及術後患者出現精神癥狀的謎團。
據悉,這一發現為前列腺癌早期預警和精準治療提供了新方向,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遺傳學》上。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包括該長征醫院張晶副教授、陰雷副教授等。
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第二大癌症,但東西方人群的發病機制存在顯著差異——歐美患者80%的病例與特定基因突變相關,而中國患者中這類突變僅佔10%,且多數缺乏明確驅動基因。任善成教授團隊通過高精度空間轉錄組技術,首次明確中國患者前列腺癌可能起源於兩種特殊細胞——「type2管腔細胞」和「sftpa2+管腔細胞」。這兩種細胞在外周帶(前列腺癌高發區域)特異性富集,從分子層面解釋了為何70%的前列腺癌發生於此,為針對區域特性的精準治療奠定基礎。
研究進一步揭示,未癌變的這兩類細胞會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增多,且細胞內基因突變和克隆擴增可能是癌變的關鍵誘因。這一結論闡明了前列腺衰老與癌症的關聯,為早期篩查和干預提供了重要靶點。數據顯示,中國前列腺癌發病率近十年飆升86%,2022年新發病例達13.42萬例,研究結果對老齡化社會防控該病意義重大。
團隊臨床觀察發現,前列腺癌術後患者常出現焦慮、失眠等癥狀,但原因不明。研究首次在前列腺移行帶、中央帶探明一類特殊成纖維細胞,其分泌的活性物質與神經內分泌標誌物共存,並與免疫細胞形成潛在「神經調控網路」。這提示前列腺可能存在一種此前未知的、具有部分神經內分泌功能的特殊結構,為術後精神癥狀的機制研究和干預提供了新思路。
任善成表示,這項研究不僅填補了中國人群前列腺癌起源機制的空白,未來還將推動針對高危區域、高危人群的精準防治策略。
據了解,此項研究獲三名國際評審專家的高度評價,認為其「為理解前列腺癌種族差異提供了里程碑式證據」。